入峽疑無路,依山好放船。
千尋云外徑,一線甕中天。
水寨龍長臥,魚灘鷺自眠。
白蘆終古散,待訪洞中仙。
——清·吳連科
??? 這是清人吳連科在游覽官渡峽時,觸景生情寫下的詩句。遺憾的是關于詩人的生平與詩的題目都已無從可考,只知道他是清朝邑廩生。不過從字面看,簡單的幾句話卻把官渡峽的獨特之處描寫得淋漓盡致。

??? 據《黔江縣志》記載:官渡峽是阿蓬江流經蓬東、正陽鄉境內的峽谷河段。在縣東,距縣城12公里。阿蓬江從縣壩而下,自舟白入峽,至官河出峽,長5公里,分上峽、中峽、下峽三段。下峽口有一小鎮(官渡河場),清代驛道經此,船渡過江,故峽名“官渡峽”。官渡河水湍急,兩岸絕壁,有“小三峽”之譽。

??? 依山放船 峽絕水美
??? 近日,“詩路黔江”采訪組一行, 從蓬東鄉麻田村的官渡峽渡口乘船溯阿蓬江而上,官渡峽石拱橋映入眼簾,拱橋坐落于峽谷之間,是蓬東鄉沿線進城的必經之路,橋下有數不清的小魚游弋,加上橋底的左右兩端生長著許多不知名的綠色植物,瞬間讓人覺得拱橋有了生機。從江面向上仰望時,橋基都由石塊堆砌,少了現代鋼筋混凝土建筑的雄偉,卻讓這座拱橋顯得尤為大氣,讓人不得不佩服建橋人的智慧。
??? 據在蓬東鄉政府工作了數年的龔節權介紹,官渡峽絕壁既高且陡,由于在這種山峰上步行異常困難,因此直到清代,在這座大山中都沒有人工開鑿道路的痕跡。所以,走水路成了當時最主要的出行方式,且方便許多。在官渡河大橋下乘船溯江而上,大約前行半公里,便能入峽。因此才有了“入峽疑無路,依山好放船”的說法。
??? 船行10多分鐘,便進入峽口。僅僅是在峽口,大家就能感受到它的美是如此出眾。峽內峽外,仿佛兩個世界。入峽后,抬頭藍天一線,低頭綠水一泓。站在船頭,微風拂過,吹起一縷縷青絲,讓人忍不住迷了眼睛,遠處碧藍的湖面上,有幾只水鳥正貼著水面飛過。峽岸懸崖峭壁,不墨自黛,古柏青松,隱天蔽日,綠潭碧波,掩映成趣;懸崖峭壁上分布數個懸棺,古遠神奇;山腰神廟懸空而建,其勢欲飛;山頂尚存苗族祖先避難的“水寨”遺址,為官渡峽賦予了濃郁的神秘色彩,使得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在這里交相輝映,官渡峽如此峽絕水美,也難怪吳老先生要說“依山好放船”了。

天生一線 翁中之天
??? 越往里走峽越深,行至官渡河的中段,仰頭便會看見一個掛在右岸絕壁中部的寺廟,廟下竹林掩映。寺廟離水面約一百米,凌空而建,飛檐峭壁。就像是長在絕壁上一樣,令人嘖嘖稱奇。遠看就像一幅濃淡分明的風景畫。因為寺廟最初的名字已無從考證,當地人見它身處絕壁,便將其稱之為“神崖廟”。
??? 告別神廟崖,再往前走,船一個急轉,便到了官渡峽的“鎮峽之寶”一線天,黔江民間有“不看一線天等于未到官渡峽”之說。它位于官渡河中段,深溪河匯入阿蓬江之處。這段300多米長的水路從匯合口往里走,峽谷越來越窄,最初船能“大搖大擺”地走,走約100多米后,船就只能“小心翼翼”地慢行,到最后只能一點點向前擠。船舷時不時就碰到了峽壁,一行人在船工的指揮下,偶爾還用手撐著峽壁,用力蹬一下船只,使其緩緩前行。所謂的“一線甕中天”,大抵也不過如此吧。
??? 因為兩邊峽壁上的植被枝繁葉茂,無論是平視峽谷還是仰望天空,都只能透過一絲空隙去憑空臆想了。置身其間,足踩幽幽峽水,抬頭一絲霞光從一線天頂上穿梭而下,我不由得想起了另一首寫官渡峽的詩句:高峽逐云鷗未驚,碧峰搖動小舟輕。天生一線藏官渡,足踩幽幽頭頂明。

??? 水寨御敵 千古相傳
??? 據《黔江縣志》記載:水寨歷史上曾是苗族龔姓避官兵圍剿的地方。龔姓住此時,在山上修有兩道石門。民國時期修一座祠堂和一座倉庫,遺址今存,還有龔姓明清古墓。可惜的是如今上水寨的路已經布滿了荊棘,若想上去,至少得花三天的時間才能砍出一條道來,幸運的是數年前龔節權曾陪同游客一起上過一趟水寨。
??? 黔江民間有“龔氏據水寨,胡氏據峽口”的說法,這里的水寨便指的是官渡峽的水寨。相傳,龔氏先祖定居水寨后,就常遭到官兵侵擾和土匪搶劫,但龔氏家族一直堅守水寨,保護自己的家園。清朝改土歸流時,官兵把龔氏家族圍困在水寨山頂上,苗人們危在旦夕。關鍵時刻,龔氏家族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把巴山豆和葛藤碾細,灌入竹筒燒熟,剖開竹筒,制成“糞便”。又用稻草編織了一些一尺多長的草鞋 ,將鞋底在砂上磋磨,恰似穿過的一樣,然后把“糞便”和“草鞋”丟下深溪河。圍困水寨的官軍從來沒有見到如此巨型的“糞便”和“草鞋”,深以為只有巨人才能做到,自認打不過,于是便自動撤退了。從此以后,當地民間便流傳著水寨英雄御敵的故事,人們把他們與梁山好漢相提并論。
??? 詩人吳連科的詩正是對三十里官渡峽景致的完整寫照,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其實并沒有什么洞中仙,他詩里的仙人洞其實就是如今官渡河絕壁上放置懸棺的地方。據《清咸豐版·黔江縣志》載:“官渡河下流有峽,峽間仙跡甚多。峽上有碓,有磨,有木柜,皆人不能到之處。縣志中說的“木柜”就是懸棺,也便是吳老先生企盼著去探訪一番的“仙人洞”。關于“官河懸棺”,可以說是黔江歷史上的一大千古之謎,其中詳細情況,本報已于3月15日16版“詩路黔江”中詳細介紹。
(記者 田丹王長貴 譚鵬 文/圖特約審稿人 何澤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