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
黔陽春草碧云齊,
萬曲青山萬曲溪。
久客不禁鄉土思,
半檣殘月子規啼。
——元·沈啟
??? 沈啟何人?史料上沒有相關記載,只從他留下的詩作中,得知他是元朝著名的詩人、詞人,曾在兩湖地區做官多年。元代詩歌不同于唐宋,元代詩人所謳歌的邊疆風光和少數民族風情,大大擴展了傳統詩歌的表現內容,同時也為詩歌增加了不少新的語匯。這些詩歌雖可說是前代邊塞詩的延續,但其精神面貌卻并不相同,就像這首《黔江》。

萬曲青山之峽谷風光
??? 數百年前的一天,黔江歷史上迎來了一位特殊的游客——沈啟。不過那時候的黔江,還是屬于蠻夷之地,山高路險。3月17日至18日,詩路黔江采訪組為此用兩天時間走訪了黔江多個鄉鎮。
??? 沈啟因何原因路過黔江,因時隔數百年我們無從可考,但他終歸是曾打從黔江路過了。詩中“黔陽春草碧云齊,萬曲青山萬曲溪”便是最好的證明。因此采訪組從走了那條“古詩路”,初探黔陽之春。

萬曲青山
黔陽春草碧云齊
??? 據《黔陽縣志》載:“宋神宗熙寧七年置黔江城,元豐三年改置黔陽縣,以在黔水之陽,故名”。據康熙版《黔陽縣志·沿革》載,在使用“黔陽”縣名之前至“唐天寶初年”(天寶元年為公元742年),這里一直叫作“黔江縣”(大概因為縣城在黔江的起點而取名),再之前才稱“龍標縣”?!扒恰眲t只是黔陽古城所在的小地名。相關記載“黔陽”、“黔城”地名源于古“黔水”或“黔江”,而“黔陽”古稱“黔中”。 由此可見“黔陽”地名是古“黔中”之別稱。那么沈啟詩中的“黔陽”即是“黔中”地區,即今天的武陵山區。因此說他寫的是今天的黔江地區是值得相信的。

春日的阿蓬江
??? 有人說黔江的春天美得像一幅畫,不信請跟著記者的腳步去走上一遭。春日的小南海油菜花盛開,蕩一葉清舟于碧波上,遠處傳來土家人特有的山歌,白云悠悠照在水里像姑娘的白紗裙。然而這猶如仙境一般的景色只是黔江的一個景點之一。
??? 除此之外,芭拉胡景區的峽谷生機勃勃,在繁花盛開的季節里到處五彩繽紛,似云霞一樣絢麗多姿。要說這個季節里最不能錯過的是灰千梁子,黔江的最高峰,這里春天原始生態區里的杜鵑樹遠離紛擾盡情瘋長,枝葉繁茂,引得無數游人竟折腰,仍然流連忘返。每到春天,阿蓬江兩岸成片的油菜花鋪陳出金色的花海,連同綠樹掩映中的一棟棟典雅的民居,還有依憑在它們身后蒼翠的山巒,以及在這一切之上的藍天白云,層層倒映在澄澈的江底,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繁花,交織成一幅幅山水畫,正如詩人詩里所寫的那樣“黔陽春草碧云齊”。

青山綠水相映
萬曲青山萬曲溪
??? 古時黔江一帶,山高路遠,溪深澗險,條件艱苦,但古詩里的黔江卻仍然以“雄奇峻峭、凌厲獨出”的風格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 80歲的李青松老人酷愛地方志,他說他不懂詩詞,但黔江的地理環境,曾經確實是相當惡劣的。山高水遠、道阻且長。別看現在飛機、火車什么都有,可他小時候從舟白到黔江都要走上一整天,得翻好幾座山才能從石城走到如今的黔江縣城。一直到70年代,還是幾天才有一趟通往黔江的汽車。
??? 對于沈啟的這首《黔江》,老人并不熟悉,他也并不知道沈啟是誰??伤f用“萬曲青山萬曲溪”來形容黔江的地理特征是相當符合的。黑溪有九曲河,我們舟白有九灣河,聽人說沙壩那邊的大峽谷還有九十九道溝。這不正是“萬曲溪”的真實寫照嗎?
??? 有人說黔江的山是鋼鐵的脊梁,背著土家、苗、漢的追求 走過了千萬年。雖然古時的黔江山高路遠、溪深澗險,但土家族本就是一個行走在山脊上的民族,靠著“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巍巍武陵山、八面山、仰頭山、石鐘山、灰千梁子,群山逶迤,林海蒼茫,流云飛動,氣象萬千。一座座山、一條條溪水,養育了一代又一代黔江子民。正是這萬曲青山萬曲溪水,托起了一片蔚藍的天空,讓土家兒女走出了一條富裕之路。曾經阻礙黔江融入世界的座座山巒,如今成為了它前行的力量。
半檣殘月子規啼
??? 據相關資料記載,“黔江”之名,蓋因唐代黔江轄至烏江,彼時烏江又名黔江之故。有人說詩里寫的一定是烏江,因為黔江沒有江。但黔江真的沒有江嗎?事實上,阿蓬江從東至西,幾乎縱貫黔江全境。
??? 詩人筆下的黔江凄涼悲壯、半檣殘月、相思悠悠、氣度不俗,也許很久以前的夜晚,沈啟正是這樣乘一葉扁舟,蕩漾于阿蓬江上,天空掛著一輪殘月,手里一杯淡酒。遠處偶爾傳來的一兩聲烏鴉的叫聲,更增添了詩人的一縷思鄉之情。
??? 作為長江流域以南唯一的倒流河,阿蓬江由東向西奔襲,以“倒流三千八百里”的起伏跌宕,最終在涪陵匯入長江。也許正是它的這種特立獨行,締造了它與黔江永生的傳奇。
??? 當你了解了黔江之后,就會發現當越來越多的地方被水泥森林所圍困,黔江卻始終堅守著“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家園。即使它沒有一個響當當的名頭,但它的質樸卻有著讓你浮躁的心都能得以安寧的魔力。
(記者 田丹 譚鵬 文/圖 特約審稿人 何澤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