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辣椒長勢。

發酵有機肥。
近日,記者在城南街道跑馬山上的蔬菜基地里看到,工人們正在采摘鮮紅的小米辣,準備銷往城區的菜市場。據了解,這個蔬菜基地的主人叫姜德芳,曾經四處漂泊的他,從2001年開始在老家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成為了當地蔬菜產業發展的領頭羊,帶動了一方百姓致富。
流轉土地種植蔬菜
今年50歲的姜德芳曾經在黔江多家企業上過班。2001年他所在的公司倒閉后,他深感給人打工的無奈,覺得想要致富,還得自己發展。
經過深思熟路后,姜德芳回到了跑馬山上搞蔬菜種植。姜德芳共流轉了土地180余畝,種植黃瓜、茄子、豇豆、羊肚菌等二十余種蔬菜。通過科學育苗,室外和大棚種植的方式進行蔬菜種植,確保了一年四季都有蔬菜供應。
“一開始走了不少彎路,賠了十幾萬,還是我從親戚那里借來的錢。”姜德芳回憶道,后來他開始自己專研書本,也前后去外地學習考察了多次,最后發現只有綠色、健康的蔬菜銷路是不用愁的。
政府幫助擴大規模
姜德芳的蔬菜基地在跑馬山半山腰上,曾經這里道路不通,水源不足成了他發展蔬菜產業的最大阻力。得知此事后,城南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和社區工作人員經過協調,最終解決了這兩大問題。
據了解,如今蔬菜基地旁的公路是政府幫忙修的,給沿線數十戶群眾的出行帶來了很大方便。
“很感謝政府,公路沒有硬化之前,我的蔬菜運出去每斤成本價都要高好幾毛,一年數十萬斤地方蔬菜運出去,算下來就是很大一筆開銷了。”
在政府的鼓勵下,姜德芳把自家的蔬菜基地從30余畝逐步擴大到100畝、130畝……最終達到了170余畝,很大程度上讓曾經的荒地披上綠裝。
打造綠色蔬菜品牌
據了解,近年來,城南街道因地制宜,發展蔬菜產業,在促農增收的同時,更好地滿足市民對蔬菜“新鮮、優質、綠色”的消費需求。而姜德芳的綠色牌打得不錯。
姜德芳種的蔬菜不用化學肥料,他也有自建的發酵池,用秸稈有機肥種蔬菜。“今年我的茄子、小米辣、小白菜三個產品,全部通過綠色認證。基地大棚里的蔬菜主要采取輪作的方式,能保證一年四季都有蔬菜供給。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只有綠色、新鮮的蔬菜才更能滿足大眾的消費需求。”
“他家的蔬菜銷得快,每次一到南海城菜市場就會被菜販們搶購一空,有的甚至自己跑到他們家里來拖。”在基地打工的村民黃訓武老人告訴記者。
帶動300余戶群眾增收
近年來,姜德芳因地制宜引導村民通過“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蔬菜產業。截至目前,共種植蔬菜約170余畝,帶動300余戶農戶增收,10余戶村民受他的影響也種植了蔬菜。
“我一開年就到這里來,在這里的收入已經有2萬多塊錢了,這里隔家里又很近,對屋里什么都能照顧。”在基地打工的沙壩社區村民何傳鍵邊摘辣椒邊樂呵呵的告訴記者。
對于帶動群眾增收這個問題上,姜德芳說了自己的心里話。“當地百姓不用出門就可以在基地做工,付給他們勞務費。”姜德芳說,若有農戶有種植蔬菜的想法,他也免費給他們提供技術和培訓。
姜德芳介紹,他發展蔬菜產業,由于投資成本高,開始家人是反對的,但在社區干部的幫助下,解決了部分資金問題,讓他的創業順風順水。時間一長,就覺得做農業就是要帶動一方百姓走上致富路,讓大家都能嘗到甜頭……”
(記者 田丹 文/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