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華祥
近段時間,筆者在基層采訪時了解到,近年來的科技下鄉讓不少群眾走上脫貧致富道路,農科人員下鄉為老百姓解決了不少難題,群眾是科技下鄉的真正受益者。但許多農民希望科技下鄉能堅持不懈,形成制度,他們需要拿得起、留得住的“永久牌”科技人員。
近幾年來,各級黨政部門組織農業科技人員深入農村,現場講解,發放資料,為農民排憂解難,很受農民歡迎。但是,隨著農科技術的發展,農民素質的提高,許多農民感到這種“游擊隊”式的下鄉方式已滿足不了他們對科技知識的需求。特別是少數科技人員下鄉,像蜻蜓點水,講一講就走了,農民記不住。有的發了很多資料,農民拿回家學習時,發現有不懂的地方,卻找不到人指導。
縱觀一些地方的科技下鄉,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無的放失。科技下鄉聲勢浩大,車隊呀,高音喇叭呀,大紅標語呀,有情有景,格外熱鬧。但熱鬧之后,農民收益并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送的東西不對老百姓的口味。為蔬菜之鄉送去了茶果技術,到糧油之地又宣傳飼養技術,結果,熱鬧一場,百姓高興而來,失望而去,真乃“人家天寒正需炭火,你卻送去了鮮花”。二是形式單一。少數地方的科技下鄉,形式較單一,有的只是發發資料,敲鑼打鼓地到農村轉悠一圈,就算大功告成。其形式不適應內容,不能促進科技的發展。三是熱鬧一時。農民盼科技如饑似渴,而有些先進技術卻束之高閣,送科技下鄉沒有作為科技流向農村的重要渠道,農民們希望科技常下鄉,天天下鄉。
其實,只要送科技者下鄉前認真進行一番調查,按照長遠規劃,搞清楚農民兄弟在想什么,盼什么,哪里需要什么技術,對科技下鄉中的送什么、怎么送等具體問題作出切實安排,然后有針對性地根據農村經營廣泛,生產分散,農民科技需求和接納能力差別大的特點,因地、因時、因事制宜,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加大長期支持力度,以適應農民多樣化的需求,或辦科普講座、或到田間指導、或發明白紙、或上門解科技難題等,并通過送科技下鄉培養一批帶不走、留得住的“田秀才”“土專家”。
只要科技下鄉像對口幫扶一樣,定時間,定項目,定人員,真正下到田間地頭,與農民面對面、手把手地交流,對癥下藥、分類指導,切實把科技知識送到農民心頭,手把手傳、幫、帶,認認真真搞,農業科技成果肯定能遍地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