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是黔江區交通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
近年來,黔江區斥資18.74億元,嚴格按照“四好”標準,先后興建農村公路2757公里,極大地改善了群眾“出行難”的狀況,鋪就了一條條通往小康的康莊大道。
脫貧致富交通先行
“路好走了,家更美了,我們創業的信心和熱情更足了!”新年將至,黔江區金溪鎮清水村返鄉創業的謝家意看著家門前整潔寬敞的公路,喜不自勝。
多年來,謝家意怎么也不愿意回鄉創業。直到2016年,村干部打電話告訴他,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完善了,蠶桑、蔬菜等產業發展起來了,村民生活環境、生產條件提檔升級,曾經的窮鄉僻壤換了模樣。親眼見證家鄉嬗變之后的謝家意,這才返鄉重操舊業,種植蠶桑。
交通難,一難萬難;交通暢,一暢百暢。而今,村里的“四好農村路”四通八達,不斷延伸的“毛細血管”,喚醒沉睡的鄉村,鼓足了謝家意和鄉親們脫貧致富、振興鄉村的信心。
金溪鎮距黔江城區約21公里,全鎮8個村,其中貧困村就有6個,是18個市級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其脫貧攻堅任務重、工作難、壓力大。
為打通貧困村“最后一公里”的交通瓶頸,2018年起,黔江區啟動 “三年行動計劃”,編制出《深度貧困鎮金溪鎮交通扶貧三年實施方案》,斥資6.8億元,在金溪鎮實施普通國省道改造17公里,實施“四好農村路”150公里、護欄45公里、橋梁5座、客運站1座、招呼站33個。到2019年底,金溪鎮村小組100%通暢,20戶以上聚居地100%通達。
“今年,金溪鎮的老百姓將徹底告別‘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出門全靠走’的時代。”黔江區交通局建管科相關負責人說。
“公路保姆”精心管護
所謂“三分建,七分養”。農村公路,管護是重點,更是難點。
為避免出現“一年修,二年丟,三年四年成水溝”的現象,2018年初,黔江區交通局出臺《黔江區“四好農村路”管理實施細則》,在國、省、縣道管理上實行“大道班”制和“路政協管員”制,從而實現管養一體化。
黎水鎮村民陳文瓊是一名護路工人,不管刮風下雨,他都堅守在護路崗位上,被黎水鎮村民評為“身邊好人”。
“我管護的這段路是黎水鎮村民們出行的交通要塞,關乎到村里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陳文瓊說,黎水鎮到黃泥村這段路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坡上的風化石常常往下滑,一旦塌方,將阻礙通行,一旦遇到大事就會“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所以精心呵護好這條路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課”。
在黔江區,有1300多個像陳文瓊一樣的“公路保姆”,他們風雨無阻堅守在護路崗位上。
“要想護好一段路,光靠我們護路工人遠遠不夠!”據黔江區交通局相關人士介紹,除了保姆式的養護工,該局還探索了“交通 ”模式,充分發揮“眾人拾柴火焰高”的作用,在農村公路維護上將重心下移、權力下放,采用委托執法方式,將執法權交予街道、鎮鄉公路管護機構。該局每天安排車載視頻巡查員和道班巡查工人在主干道和支路開展巡查,確保所有農村公路得到“保姆式照顧”,養護做到了機構、人員和資金“三落實”。
齊心協力共繪藍圖
駕車行駛在黔江區中塘鄉的農村公路上,道路寬闊平坦,兩旁花香四溢,四周阡陌相通,屋舍儼然,好一派田園美景。
農村公路建設好是基礎,管理好是保障,運營好才是目的。通過“四好農村路”建設,黔江區交通局不斷提升公路運營效能,加快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讓群眾不但能“走得了”,更要“走得好”,一步步為黔江人勾勒出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
“路修好了,交通局還在村口設置了乘車招呼點。沒有風吹雨淋了,抬腳就上車,真是太方便了!”中塘鄉村民秦大爺激動地說。
公路修通了,還要讓它發揮最大的交通效能。為運營好“四好農村路”,黔江區交通局聯合區公安局、區安監局,通過不斷整合城鄉客運資源,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發展班線客運275輛、城市公交156輛、出租車286輛、農村客運198臺、支線農客車138臺,建成鄉鎮客運站22個、招呼站點133個,全區218個村(居)委通客率達到100%。
進得來、行得通、走得暢。而今,四通八達的農村路網打通了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極大地縮短了城鄉通行時間,成為方便群眾出行的幸福路。
“‘四好農村路’改變的是黔江農村的面貌,鞏固的是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支撐的是鄉村振興的全面實施!”黔江區交通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抓好辦實這項逐夢小康、惠民利民的大好事,力爭把“四好”的印記鐫刻在全區每一條農村公路上。
彭光燦 劉茂嬌 圖/楊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