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騰樹文(左)、陳正文(中)、騰樹長在工作的荒坡上合影
地處武陵山國家連片特困地區的重慶黔江區,2017年摘掉國貧區縣帽子后,堅持摘帽不松勁,扶持政策不斷、幫扶隊伍不散,防止“邊脫貧邊返貧”。同時,跳出“在落后中發展,在發展中落后”怪圈,挖掘生態民俗資源,10萬人吃上“旅游飯”。脫貧摘帽以來,黔江區返貧率低于0.1%。
“扶持政策不斷、幫扶隊伍不散”
脫貧攻堅持續發力,黔江區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時的8.1%降至目前的0.88%,4萬多貧困人口摘掉“貧困帽”。“脫貧還要防返貧,要扎實鞏固脫貧成果,對已銷號村、已脫貧戶要‘扶上馬,送一程’,繼續保持脫貧政策、幫扶力度、攻堅態勢三個不變。”黔江區委書記余長明向半月談記者介紹。
沒有持續增收渠道,談不上穩定脫貧。黔江抓產業、建機制,為貧困戶量身定制幫扶措施,推動懂技術、有資金的龍頭企業、合作社與貧困戶聯產聯業、聯股聯心。
黔江區金溪鎮因地制宜,發展羊肚菌、蠶桑種植,以扶貧資金注入合作社,培育“農民股東”。“自己種了一輩子地,沒想到還能領股份分紅。”脫貧戶李振孝算了一筆賬,家里5畝地入股合作社,加上股權收益和務工,一年純收入近兩萬元,穩定脫貧沒問題。
貧困戶脫了貧,幫扶不中斷,扶持政策不斷,幫扶隊伍也不散。“力爭讓農業產業覆蓋全部貧困戶,類似‘股權扶貧’這樣的長效增收項目,脫貧一段期限內保留股權,享受分紅;脫貧戶發展種植養殖、鄉村旅游,繼續給予貸款貼息、免費技能培訓;扶貧小額信貸優先向脫貧戶傾斜。”黔江區委常委姚登惠說,貧困村“銷號”后,扶貧集團不撤、駐村工作隊不走、幫扶責任人不散,繼續當好群眾脫貧的主心骨、領路人。
“領頭雁”創業興業,鄉村展現新氣象
扎實鞏固脫貧成果,助推鄉村振興,除了幫扶給力,也離不開更多來自基層,苦干、實干的“領頭雁”。黔江區簡化鄉村旅游開發審批流程、對創業項目優先給予貼息貸款、落實基礎設施建設補助,營造優質創業環境,吸引更多鄉村“領頭雁”創業興業。
寒冬臘月,年味正濃。這本來是農閑時節,但半月談記者在金溪鎮長春村看到,20多個農民扛著鋤頭帶著鎬,栽桑覆膜,干得熱火朝天。領頭的騰樹文、騰樹長、陳正文年齡都已超過65歲,但他們和大伙兒一樣揮汗如雨,硬是在平整出的陡坡地上栽下一株株桑樹。
認準產業發展機遇,騰樹文等3人組建蠶桑合作社。2017年底合作社種下的近400畝桑樹已初見效益,第二年就收入10多萬元,一戶農民多的能分四五千元。騰樹文估計,等到豐產時,合作社收入能有上百萬元。蠶桑產業走上正軌,越來越多農民也想參與其中。“以前是我們追著別人要地種,現在人家主動把土地‘送上門’,目前加入合作社的農民已有近200人。”騰樹文說。
目前黔江已發展脫貧致富帶頭人400多人,這些鄉村“領頭雁”領辦、創辦企業130多家,為鄉村帶來了新技術、新理念,讓產業上了一個新臺階,農戶收入顯著提高。
從貧瘠山區到旅游新城,10萬人吃上“旅游飯”
經濟上相對落后的黔江,生態、民俗資源卻很豐富,青山綠水、森林覆蓋率超過60%。“脫貧摘帽后,區域要高質量發展、群眾高品質致富,著力點還是挖掘生態、民俗優勢,從守著青山受窮,變為生態旅游致富。”余長明說。
在濯水古鎮,清澈的阿蓬江水蜿蜒流淌,江邊一棟棟木質吊腳樓鱗次櫛比。近幾年,古鎮旅游火了起來,一年接待游客200多萬人次。大景區是支點,鄉村旅游則是網線,目前黔江有7個4A級景區,32條精品旅游線路與核心景區串珠成鏈,“全景黔江”讓10萬人吃上了“旅游飯”。
“唱山歌,迎親人……”在小南海鎮土家十三寨,熱情的土家漢子吹響莽號、土家妹子唱著山歌,迎接慕名而來的游客。十三寨山歌文化團團長何福以前是貧困戶,如今組織村民表演原汁原味的土家山歌、擺手舞,成了致富帶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