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4月11日訊 “這是做的最后一輪鹽菜了,下午后就可以收拾了,加入佐料后裝進壇子里,密封一段時間就可以賣了。”近日,在黔江區石會鎮武陵仙山腳下的一農家院落里,村民肖錦華一邊翻曬青菜頭,一邊對前往武陵仙山的游客作介紹。

肖錦華在翻曬青菜頭
用鮮青菜或菜薹,以傳統的方式加工干鹽菜,是武陵山地區每個家庭婦女的拿手菜。很多人都品嘗過,干鹽菜是一道很可口的下飯菜,搭配農家煙熏臘肉一起炒,或配三線肉蒸制,味道更巴適。以前只供一家人平常吃的干鹽菜,逐漸走進大都市的餐桌上,成為人們舌尖上的美食。由于需求量越來越來,很多農戶也開始制作干鹽菜上街或進城銷售,作為家庭增收的一個產業。
“我們家種的青菜頭多,一年都要做幾壇子干鹽菜,以前吃不完的逢趕場就背到街上去賣。現在,來武陵仙山和香山寺的游客比較多,坐在家里就可以賣成錢。”肖錦華說,她家就住在香山寺附近,交通便利,平常也有人上門來收購。
肖錦華是石會鎮武陵社區二組人,她家有3個子女,長子為聽力一等殘疾,之前有兩個學生上學,一家人的收入靠老公在外打工維持。當地政府將其長子申請了農村低保,同時還享受殘疾人相關政策,2015年又將一家納入社區的建卡貧困戶。

肖錦華在翻曬青菜頭
自黔江區扶貧攻堅工作啟動后,肖錦華一家為實現脫貧越線。她在家里多種青菜,多養豬,靠加工干鹽菜和賣肥豬為家里多增加收入。
干鹽菜1斤賣10元,肖錦華一年要加工300多斤干鹽菜,除了自己留些吃,在廣東打工的女兒每年要帶走50斤,一年鹽菜收入在2500元,加上賣兩頭肥豬,她家里可增收6000多元。
“干鹽菜每年都不夠賣,有時候女兒打電話回來說,那邊很多人要買,叫寄一些過去,就是沒得東西。”肖錦華說,在廣東那邊有很多打工的說,鹽菜炒臘肉特別香。 其實鹽菜香的香味,并不在于佐料添加得多就香,它與儲放的時間有關。在壇子里裝的時間久,香味更濃;裝的時間短,香味自然就淡些。
近年來,農家香香辣辣的干鹽菜,成為一道特色菜肴。不僅在黔江城區有市場,很多市民還把土家干鹽菜賣到重慶主城和其他省市。干鹽菜有了市場,就有人上門收購,村民也把制作干鹽菜作為一項為家庭增收的副業。
(文/圖 李詩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