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落石欄桿,新染晴波綠染彎。6月,走進黔江區五里鄉,原始森林、美麗鄉村、舒適的民宿,吸引各地游客紛至沓來。
“已有26人預定民宿,住兩個月,避暑。”五里供銷合作社主任王昌銀說,發展鄉村旅游,五里鄉有著天然的優勢。供銷合作社整合了胡家壩新村的閑置房屋,并對其統一改造、統一管理,打造了特色民宿,延伸產業鏈條,帶動群眾增收。
這是黔江區采用“共合式改革”,深入開展“強化基層社合作經濟組織屬性”試點,開創供銷合作事業新局面的一個縮影。黔江區供銷合作社主任何平說,“共合式改革”,就是抓住“共建、共生、共利、共贏、共濟”五大關鍵環節,構建基層供銷社“合力、合體、合一、合心、合奏”的利益共同體。
綜合服務實現農社共興
敢為人先的“共合式改革”,不斷密切供銷合作社與農民的利益聯結,走出了一條以提升為農服務能力為根本,強化基層社和創新聯合社治理機制為重點的農社共興新路子。
“共合式改革”一開始,黔江區就全面恢復涉農鄉鎮基層供銷社,由此奠定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基礎。五里鄉供銷合作社就是實踐典型之一。
“過了立夏,犁田打耙”。在五里鄉胡家壩村,村民們忙著栽秧、抹田坎,干勁十足。這一片稻田所產的有機、綠色認證大米已經預定銷售30多噸。
“供銷合作社統一提供種子、農藥、肥料、田間管理。”王昌銀說,資金和技術全部由基層社提供,村民不需要投入資金,只需出土地和勞動力,就可輕松完成水稻種植。水稻成熟后,基層社還會承擔后期的保底訂單收購,確保農民每畝收入2500元以上。
僅去年一年,五里鄉五里社區、胡家壩村的鄉村旅游、水稻、泥鰍等產業就帶動了200多戶村民增收10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
截至目前,黔江區先后恢復重建24個基層供銷社,不僅為農民提供農資產品、市場需求信息、種植專題培訓,還提供送貨上門、代墊貨款、測土配方等免費服務;在生產過程中,基層社會分類、分片選派技術員現場指導,針對具體產業項目開展專題培訓、統防統治、統一病蟲害防治等服務,及時發布惠民政策等信息,為農業增產提供技術保障。
創新模式推動產業融合
“共合式改革”,把小農生產引入規模化發展軌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使傳統的“散、小、多、雜”的農業產業發展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這個變化首先來自于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白石鄉供銷合作社在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并在2018年獲評“全國基層社標桿社”。
該合作社相關負責人劉竹生介紹說,該社僅以龍頭企業生產加工鲊海椒、鹽菜、豆豉等產品,發展鄉內外種植農產品基地6500余畝,帶動2860戶村民增收。
“產業發展起來后,還要將好的產品賣出去。”為了徹底改變過去農產品銷售“單打獨斗”的被動局面。黔江區針對部分當地龍頭企業加工能夠消化的農產品,基層供銷社采取保底價收購;對當地不能消化的農產品,除免費為農戶提供電商服務、線上銷售外,還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中心、武陵山農產品電商平臺和城區農產品直銷中心代售,解決農業生產的后顧之憂。
目前,在黔江區供銷社的統籌協調下,全區優勢資源集中調配,社間、社內資源共享,形成全區供銷一盤棋,互幫互助,有無互通,凝聚起全區力量,從降低運營管理成本、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增加農產品效益三方面,做大做強農業產業,有力推動鄉村振興。
“三社”融合助力“三變”改革
“共合式改革”,還帶來了什么?
何平表示,區供銷合作社、鄉鎮(街道)基層供銷合作社、村(社區)級綜合服務社組成的新型供銷組織“三社”融合,促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農村“三變”改革,是黔江區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的創新舉措和具體實踐。
“發展前景好,村民積極性都很高。”2018年1月,太極鄉新陸村村支兩委成立了翻埡寇蠶桑專業合作社。以36戶村民撂荒地200畝入股,加上黨費支持和村集體入股,建成桑園基地150畝、蔬菜基地50畝。
該村黨支部書記冉景發說,到2020年蠶桑盛產后,預計每年可實現收入100萬元以上,“股民們”可獲得保底分紅4萬元以上……
目前,全區累計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736家、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61家;組建了區農合會及10個農合會分會,為多家基層社及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代理記賬、代理報稅等代理業務。
同時,區供銷社積極與市農信集團、重慶農村商業銀行、三峽銀行溝通協調,共為16個專業合作社在農產品收購期或其他資金需求量大的時期爭取貸款1472萬元,及時為農民專業合作社解決了“融資難”“融資貴”等難題,基層社與農民聯系更為緊密、服務群眾也更加貼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