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黔江區城南街道李家溪安置點,看到在蜿蜒的道路兩旁,整齊地排列著一個個銀色的大棚,一群工人正忙碌著整理香菇菌棒。原來,這是重慶一企業的香菇種植大棚基地。

鄭茂興介紹菌包生長情況
不遠萬里赴黔江
該基地的食用菌種植技術員鄭茂興,福建人,今年59歲,從事菌種種植行業已經30多年。談起為何從福建來到黔江,鄭茂興說,黔江是種植食用菌的一塊寶地,包括羊肚菌、平菇、杏鮑菇、黑木耳、白木耳等十幾個菌種,都可以在黔江培育得很好。“目前我們的第一批采摘已經結束了,一個菌棒一般是采5至6次。一般情況下,一個菌棒能夠產一斤八兩至兩斤左右的新鮮菇。”鄭茂興向記者介紹。
黔江氣候涼爽溫潤,早晚溫差大,同時勞動力充足,菌種的原材料價格也相對較低。無論是自然條件和市場環境,都非常適宜發展菌種種植產業。該企業成立于2017年,注冊資金2000萬元,主要從事食用菌、蔬菜制品研發、種植、加工銷售以及外貿出口等業務,依托黔江食用菌種植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于2019年落戶城南街道李家溪安置點。
培育菌種興產業
該基地于四月底,試種了20余畝香菇,已經在5月1日開始出菇,第一批產菇基本結束,達到兩萬多斤。第一批香菇已經陸陸續續發往常德和重慶的一些市場。該基地已在李家溪租用土地10畝,建設了標準化菌種生產廠房3800平方米,建成配料、攪拌、裝袋、滅菌、接種的食用菌菌棒生產線1條,烘干設備1套,500立方冷藏庫以及多臺冷藏運輸車輛的冷鏈物流系統。
目前,正在建設中的李家溪易地搬遷扶貧產業項目香菇種植基地占地約110余畝,已于今年的5月之正式投入使用,將通過為農戶提供優質菌種、技術指導服務,以及統一回收統一銷售等方式,陸續為李家溪易地搬遷400余困難戶提供增收產業項目,計劃在一至兩年內新發展標準化香菇種植基地5個,香菇種植面積800畝,帶動困難農民500戶以上。全年預計銷售食用菌2500噸,實現銷售收入2000余萬元。
帶動鄉民同致富
該基地堅持“公司+示范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采取產品統一回收統一銷售。引導當地居民到示范基地進行培訓學習,動員鄉民們自己承包大棚進行香菇種植。基地提供前期的菌棒,中期的技術指導,后期的產品銷售。目前示范基地務工的人員,基本每天保持在20至30人,多的時候在40至50人。招用人員重點圍繞李家溪搬遷的貧困戶,每天務工收入可以達到100元左右一個月,結算下來可能有1000多元至2000元。
城南街道李家溪安置點居民李紹春告訴記者,他以前在老家從事栽桑養蠶,后來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政府出臺幫扶政策后,他搬到李家溪。他說,政府為我們扶貧搬遷戶產業發展,專門修建了幾百個菌棚,菌棚里的活也比較輕松,并且適合一些年紀大一點的,還有婦女都可以去上班,并且輕松,平時主要是撿菌,剝袋這些,最多的一天,工資接近150元。這不僅解決了就業,孩子的上學問題,五不愁三保障基本全部達到了,非常好。
接下來,該基地將通過菌種廠來輻射帶動更多的農戶參與到食用菌的種植中來。目前,公司還在策劃建立食用菌研發中心,在食用菌新品種的研發,以及技術上的公關等方面發揮作用,提高食用菌種植的科學含量。
(記者 劉彥祺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