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戶”,是指農村貧困人口中,一部分基本喪失和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因災、病的家庭,無法參與到經濟發展中和短時間內脫貧人員,政府將承擔起“兜底”責任,實施低保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
10年前,黔江區中塘鎮迎新村村民向永杰,家里因父母長期多病,被納入農村“兜底戶”家庭。經當地政府的幫扶,這個退伍兵再振雄風,靠養殖黑山羊告別貧困后,主動退出低保,現靠養羊每年收入達到10萬元。
退伍回鄉成兜底戶
7月30日,天剛拂曉,向永杰趕著一群山羊出欄,一路上羊發出 “咩…咩…咩…”的叫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
“說起兜底戶,我都感到為自己慚愧,我是一名退伍軍人,又是一名共產黨員,沒做好示范帶頭作用不說,還成為‘尾巴戶’!”向永杰說,當時家里兩位老人多病,兩個孩子又小,確實無能為力。
“養殖山羊,最初沒得經驗,也不懂防疫知識,做失敗過!”向永杰說,家里當時沒得其他產業,自己又沒得一技之長。為摘掉“兜底戶”這頂帽子,他堅持養羊10年不放棄。
向永杰是黔江區中塘鎮迎新村8組人,今年56歲,滿臉的絡腮大胡子,一看他就不是一個生活中的弱者。
向永杰,1982年參軍,1986年入黨,當年12月退伍還鄉。回鄉之后,由于居住地交通不便,家里沒有經濟產業,向永杰又沒有其他手藝。當時老的老、小的小,父母又多病。為此,一家人的生活過得非常的清苦。
2009年,向永杰一家享受農村低保,后在當地黨委政府和上級部門的幫扶下,將向永杰一家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對象,政府出資在公路沿線,為他家修建了110平方米的新房,一家6口搬進了新家。
養殖山羊告別貧困
有了吃,有了住,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向永杰一家很是感激。
“吃住無憂了,不能一輩子靠吃低保,還得掙錢讓家里更快富裕起來!”向永杰也在不斷打聽發家致富的門路。
2011年3月,一個機會終于出現在向永杰面前。他的一位親戚喂養了60只山羊,當時價值26000元。由于興泉村要打造一處現代農業觀光示范園,大部分山林和土地被流轉征用,對于散養于山間的山羊,草料受到限制,無處放養欲賣出去。
這位親戚考慮到向永杰搬下山沒事做,就主動找到向永杰,把山羊賒給他。等向永杰把山羊發展多了,賣了再給他錢。
“以前在小的時候,家里養的羊也沒超過10只,60多只山羊,要是養殖失敗了,這2萬多塊錢,我拿什么還?”當時向永杰還有些猶豫。
后來一想,政府讓我搬進了新房,產業也有人送上門來,這等好事打著燈籠都尋不著,向永杰就大膽地答應下來。
向永杰在自家山上找些木料,又去附近的磚廠賒來石棉瓦,在離新房30余米的空地上搭建起兩間簡易的羊圈,高高興興地把親戚家的山羊趕回到新建的羊圈里,開始了他的牧羊生活。
“當年農歷的十月,大小山羊已發展到100多只。后來,我陸續將公羊和品質不好的母羊賣掉,籌齊26000元,還給我的親戚。”向永杰說,他現在最感激的人,就是政府領導和他的親戚,是他們幫我安居樂業和引導走上發家致富的路。
退低保堅守養殖業
“開始幾個月還順風順水,可在大冬天,問題就來了!”向永杰說,還是源于他在喂養和管理上出現疏漏,導致40多只小羊只剩10只,損失了2萬多元。
由于初次接觸山羊養殖,遇到一些突發性的疾病,向永杰感到束手無策。后來,向永杰通過參加政府舉辦的山羊養殖技術培訓,還主動找一些養羊戶淘一些經驗,再結合喂養的實際,克服了小羊多病的關口。
后期的養殖中,該鎮農業服務中心和畜牧獸醫站技術人員經常到向永杰家作技術指導,向永杰學會對山羊疾病的防治。
“每天將山羊放出去和收回來時,我在清點羊個數時,順便對每只羊進行觀察,若發現問題就及時防治。”向永杰很自信地說,經驗和技術也就是這樣淘出來的。
2015年,黔江區深入推進新一輪貧困村整村扶貧。向永杰通過養殖山羊告別了貧困,主動退出一家四口人的農村低保。
經過近10年時間的養殖,向永杰已從中摸索出一些成功的養殖經驗。從產下的羊羔長成商品羊,基本是順風順水。并將賣山羊的錢用于把房子加蓋了一樓,還將加蓋的樓層進行了裝修。
養殖山羊的同時,向永杰還在2015年發展了2畝脆紅李。去年,向永杰出售50只黑山羊,收入了8萬元;2畝地的脆紅李,收入1萬元。最近出售的9只種羊,收入2萬元。他計劃今年出欄山羊60只,收入在10萬元。
“從2011年至今,向永杰靠自繁自養本地黑山羊,每年保欄100只,出售在50只以上,一年純產值確保20萬元。”迎新村委會主任李勝權說,向大哥只要把養殖黑山羊的產業一直鞏固和發展下去,在防疫技術上不失誤,他這個產業只會越做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