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聽,精彩!”臺下觀眾不時發出贊賞聲。抬眼望去,臺上三位民樂表演者正在演奏,他們的手腕靈動自如地上下飛舞,手指在琴弦上輕快熟練地跳動,樂聲時而急促、時而悠緩,將《彩云追月》的優美旋律演繹得淋漓盡致,精彩表演贏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

民樂表演
這是重慶旅游職業學院民樂團成立的現場,學院領導、民樂演奏專家和參與的學生一起圓滿完成了民樂團的成立儀式,共同搭建了重慶旅游職業學院1+X+1體系中的又一模塊。
立足專業 搭建社團體系
“1+X+1”人才培養模式是重慶旅游職業學院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的第一個“1”代表各專業學歷教育,“X”即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最后一個“1”代表民族文化特質。為了能更好地聚焦民族文化振興,精準落實文旅融合,培養能擔當民族文化振興大任的“有健康身心、有文化底蘊、有精湛技藝、有創新精神、有發展潛能”的“五有”文旅人才,重慶旅游職業學院依托豐富的地域民族文化遺產,立足于“音樂表演”“舞蹈表演”等專業,搭建以民族文化特質為中心的社團體系模塊。
重慶旅游職業學院成立了民族音樂、民族器樂、民族舞蹈等3個二級院系社團,打造1個民族藝術表演校級社團,成員既有學生,也有學院老師。參加民樂團的學生說,在學院的民樂團可以學習一門感興趣的民族樂器,也能讓他們進一步了解民族文化,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依靠平臺 完善傳承基地
為了更好地發揮好傳承民族文化重要陣地的作用,重慶旅游職業學院以社團活動為平臺,建設了民族技藝傳習創新基地,將民族特色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融合,設有紡染織繡、陶器燒造、漆器髹飾、剪紙刻繪、編織扎制等8類民族技藝11個傳習室等,使師生員工能夠走進民族文化具體場域,真實直觀地感受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并自由吸取各民族文化的養分。
在茶藝傳習室中,學生們認真學習茶藝。有不少學生對茶藝感興趣,報名參加了初級茶藝師的考試,并且順利通過。同學們感慨,多考取一個職業技能證書,未來找工作就多了一分底氣。
除了民族文化傳承基地,重慶旅游職業學院還實施了一系列非遺藝術傳承活動,先后與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河戲》進行雙向聯動,即組織學生深入田野到古戲臺開展校外非遺實踐活動,邀請后河戲非遺傳承人課堂授課、開辦講座等傳幫帶活動。還把市級非遺《四川荷葉》唱進課堂,“民族技藝打頭陣,民族演藝又開張,民族飲食花樣多,今天是民族文化進課堂……”跟著四川評書代表傳承人郝士福,同學們在課堂感受四川荷葉的魅力,和非遺近距離接觸,用四川荷葉的曲調唱自己的學校,別有一番滋味。邀請市級曲藝傳承人進校園,讓學生零距離感受多種非遺文化藝術魅力。
結合實踐 展現文旅風采
在傳承民族文化、培養文旅人才的過程中,重慶旅游職業學院不僅結合了學生專業特色,而且多次進行實踐,在各級比賽中展現了旅游職院的風采。
重慶旅游職業學院組織學生參加了“中國武陵山區少數民族文化節”等大型文藝演出或民族文化匯演等節慶賽事,鼓勵學生學以致用,通過實踐檢驗學習成果。
重慶旅游職業學院還積極參加團中央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帶領學生榮獲團中央“三下鄉”活動2項“最佳攝影獎”、1項“匠心傳播好作品”榮譽稱號。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傳統文化不能只躺在博物館里為人瞻仰,還要“活”起來、“美”起來。民族文化既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創新,更是繁榮國家經濟和文化的力量。重慶旅游職業學院“1+x+1”特色模式的這一模塊以社團培養興趣、以基地推動傳承、以實踐加以錘煉,培養出既有精湛技藝又有文化底蘊的文旅人才。
(通訊員 吳月喬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