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蟒之龍
仙涯,其實就是位于石柱縣城南的太白巖,別看它僅僅是一個小山包,因其名字的由來與詩仙李太白有關聯,在當地名氣響當當的,是石柱縣城古八景之一,人稱“仙涯古跡”。
據石柱縣志記載,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途徑石柱,被龍河環繞,依山傍水,風景如畫的南賓縣城(今石柱縣)美景所迷,便留住一些時日。一日,詩仙信步登上縣城南郊的萬安山賞景,見山上小徑通幽,林蔥木郁,景色誘人,便詩興大發,潑墨石巖,題詩一首。后人為紀念詩仙,遂將李白題詩的石巖命名為“太白巖”,從此,人們習慣性地稱萬安山為“太白巖”。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迎著刺骨的寒風,我開啟了仙涯覓蹤之旅。
在太白巖西北側的橋頭場,一條兩米寬的登山步道,分東西兩側蜿蜒直達山頂。抬頭仰望,太白巖正北面是五六十米高的懸崖峭壁,西面是八十度左右的陡坡,偏西北崖壁的半腰有一個飛檐翹角、古色古香的亭子,那是迄今石柱歷史最悠久的宋碑亭。
向西拾級而上百十步,到了宋碑亭前,但見亭內石壁有石碑,石碑雖用條石圍框保護,因年代久遠,碑面凸凹不平,字跡斑駁,已無法完整閱讀碑文,刻碑時間依稀可辨,是南宋寶祐五年所立。
出了宋碑亭,經數百步蛇形上到山頂,豁然開朗。山頂北高南低,東高西低,是一個面積四十來畝的不規則的倒葫蘆型緩坡林地。
如今,山頂已建設成傳統建筑特色與現代建筑元素有機融合、交相輝映的“太白巖健康主題公園”,園內保留了桉樹、楊槐樹、黃葛樹和一些不知名的成型原生樹種,剔除了灌木叢和野草,植上了人工草坪,栽種了銀杏、桂花、櫻花等景觀樹種;葫蘆頭部建成了一個燈光籃球練習場和兩塊羽毛球場,葫蘆肚部建成了三米多寬、四百米長的棕紅色塑膠環行步道;環道內靠葫蘆頸部西側的棋語廣場和東側的詩仙印廣場,就像兩顆珠子,由一條近九米寬的緩坡梯道串聯;葫蘆底部(正北向)環道外是兩層樓高的六角形仿木建筑醉仙亭,環道內是重新修建的鼓樓寺及廣場,鼓樓寺的背面是荷風亭及“8”字形荷池,8字的兩個0由一座仿古石拱橋連接;荷風亭與棋語廣場和詩仙印廣場中間部分為綠地,被四條彎彎曲曲的一米多寬的林蔭休閑步道分割成不規則的圖案。
沿環行步道繞行,怎么看都覺得這里曾經是一個天然的觀景臺。遙想當年,詩仙站在仙涯之巔,從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遠眺,映入眼簾的都是綿延起伏的山脈、田野、山莊,尤其是西面,滔滔龍河水從北向南到了堤口繞城從東轉向西,在垮巖腳處轉了個彎又由北向南朝幾十里開外的長江奔涌而去。龍河對岸是石柱古八景之“旗山翠屏”,從仙涯看旗山,仿佛就是一個睡美人頭朝南腳朝北,仰躺在龍河西岸洗頭,飄逸的秀發朦朦朧朧從遠方搭進碧綠的河水里自由地沖洗,甚是愜意。仙涯的正北面山腳下,還有一條小溪從東而來,繞過仙涯后向南而去,然后向西匯入龍河,真是“山環水繞市城鋪,樓閣田園入畫來”。
靜坐仙涯,聞陣陣林濤,聽滔滔水聲,賞郁郁蒼山,看萬家燈火,觀屢屢炊煙,窺美女浴頭,如此人間美景,難怪一代詩仙會在縣城歇腳調理心態,整理情緒;難怪太白翁會在這里舉杯邀月,潑墨題詩,抒發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