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五一外出的念頭因疫情而打消,宅在家里愁緒胡亂生長。
好在有朋友相約去了小南海鎮和石家鎮,在鄉里行走用鄉味擦亮自己的生活,同樣也是滿滿的收獲和記憶。
“簾動春風入,杯寬臘味留”道出了品臘味的真諦,酒香臘香缺一不可,春風加料更加醇香,其實在黔江臘味飄香四季,始終是待客的佳肴。
在小南海鎮一家農家樂,仿火鋪,一大鍋臘豬腣燉風蘿卜、干豇豆,用湯泡自制的豆花,真的是滿嘴跑香。
石家吃了三大坨柏香樹熏的臘排骨,撐得飽飽的,外加一碗臘肉糯米飯,唇齒留香,與感受到的熱忱,久久不散。
這種臘味,也許就是我們舌尖上的靈魂,用味道延續鄉愁,臘肉炒豆豉、炒竹筍等等,那樣不是絕配,妻子與兩個遠在拉薩的小姨妹視頻通話時,她們也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著臘排,一群人有著共同永遠不變的記憶。
從水市鎮去石家鎮途中,路旁紅色的映山紅和白色的薔薇花在眼前閃過,星星點點,消失在森林深處,忽然坐在身旁的妻子驚呼:“野櫻桃,野櫻桃!”趕忙停車。只看一株十余米高的野櫻桃樹傲然而立,全身綴滿紅色、淺黃色的瑪瑙,采其果,微甜帶澀。
樹后方有一小山堡,上有一平臺。此處,涼風習習,視野開闊,藍天白云,不絕青山,盡收眼底,四周低矮灌木叢中長滿了野萢,紅色果子隱約可見,其味甜中有苦。
不久,先行一步的朋友,在不遠處的谷底,帶回兩大筐斑鳩樹葉、一背兜水竹筍、一小碗“牛奶子”,我們幾人嘗試制作神豆腐沒成功,有點掃興,但同去的另一家人成功,也彌補了舌尖上的遺憾。
“野果攢眉澀,村醪捩齒酸”,其實野果形味均不佳,但因少視其為寶,更在于澀中有甜、酸中有樂,盡情享受大自然無私的饋贈,我想這就是行走的快樂、勞動的樂趣。
十三寨土家歌劇院不僅帶給視覺聽覺味覺的刺激,更感受到了深深的文化創意和原生態文化元素的魅力和永存。
穿黑色絨衣服的農家女孩,伴著擺手歡歌,靈巧舞動,臉上洋溢的自信讓人沉醉其中。立木房子說福事,每一個環節都有吉祥語涌出,生活一切都是美好的。婚禮場景的展示,由哭嫁來點睛,難舍養育恩,歡笑中潛移的孝道感悟。高亢的女聲獨唱,把土家新時代炫麗得美妙無比。
一個小時的演出,互動性、參與性極強,欣喜跟負責人交流,做文旅產業要堅定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方可持久,同樣這種探索也是一場文化苦旅,貴在堅持。
雖未外出,卻用兩天短暫的鄉間行走點亮鄉味,鄉味既有味覺刺激和記憶調動,更有心靈觸及和文化聚合,這就是根和魂,無時無刻不在身上展現和內心深處召喚。
鄉間行走可以丈量累積你我的感情基礎,可以敘寫沉淀你我的文化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