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蔡肖霞 實習生 楊春 文/圖)黔江地處武陵山區腹地,境內山雄水秀、植被蔥郁,自然景觀珍奇獨異,特殊的地理和氣候孕育了獨具特色的土家民間醫藥醫技。長期以來,黔江區中醫院高度重視民族傳統醫藥醫技的研究與發展,成立了由副院長高陸地牽頭的課題小組,積極申報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科研課題《土家醫抹蛾子療法技術規范研究》,從2020年5月以來,前往湖南、湖北、重慶等省市的土家族聚居地,開展土家民間醫藥醫技的收集、整理、挖掘,更好地做好土家民間傳統醫藥醫技的傳承和保護工作。

小組復盤抹蛾子技術規范
10月10日,課題組一行走進馬喇鎮香樹村,開展土家醫藥醫技的田野調查,實地了解了土家民間醫技——“抹蛾子”的使用與傳承現狀,與各位村民、傳承人進行現場溝通,對“抹蛾子”技術的從業人員狀況、發展歷史、手法規范、治療特色、傳習傳承等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并做好記錄。據了解,這樣的田野調查,課題組已進行了十余次,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據高陸地介紹,抹蛾子技術又稱抹痧,是土家族民間醫生用手推抹患者體表,將入侵肌膚的濕毒痧毒推聚到上臂或者小腿肚,拍打肌腹,再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排毒治病的一種土家醫傳統醫療技術,具有通經祛痧,祛濕排毒功效。適用土家醫飛蛾病,臨床常見頭昏、胸悶、心痛、反胃嘔吐、四肢發軟、精神萎靡等癥狀。

與村民探討診療細節
今年57歲的陳愛云,是馬喇鎮香樹村的村民。自她有記憶以來,村里人都用這種傳統的醫療技術來治療“飛蛾病”、祛毒排濕,因其獨特的療效及簡便廉價的優勢,深受當地村民的歡迎。陳愛云告訴記者,這種“抹蛾子”醫療技術的傳承,一直是以民族家傳的形式進行,而且往往是口頭傳述,發展到現在也只有老一輩人還會這一傳統的民間醫技,年輕人大多已不了解,面臨著從業人員劇減、年齡老化等問題,嚴重威脅著這一民間傳統醫技的傳承與發展,課題組的到來讓她們備受鼓舞,看到了民族醫技傳承的曙光。
回到醫院,高陸地迅速召集小組成員,對所了解到的資料進行分類匯總,形成內容翔實的調研報告;組織團隊人員,針對“悶頭蛾”“撲心蛾”“胃痛蛾”“軟腳蛾”等臨床癥型進行細致的技術演練,一遍遍演練推抹、點刺、消毒等手法,形成技術規范;并結合臨床經驗,研究出禁忌癥、操作的注意事項以及異常情況及處理措施,為“抹蛾子”技術的傳承與發展盡一份力。
“土家醫藥醫技,是一代一代土家族人智慧的結晶。它是土家兒女在長期的防病治病實踐中形成的獨特的理論體系、診療方法,同時也承載著土家族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同時,民間醫藥醫技在臨床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對它的保護與傳承,是中醫院的職責和使命。”高陸地說。據介紹,下一步,黔江區中醫院將組織精干力量,擴大調查廣度、深度和精度,提高調查質量,深度挖掘整理更多的民族傳統醫藥醫技,并著力做好技術規范與質量管理,爭取讓民間的醫療技術走上臨床,促進傳統醫藥醫技的保護性傳承、創新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