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9月8日,武陵山區域醫療中心(應急醫院)建設現場。

今年6月,“三下鄉”活動中醫生正在為村民開展義診。

魯渝有約·山東支醫千村行黔江站活動。

衛生應急隊伍集中訓練。

重醫附二院專家巡回醫療。

專家下基層培訓。
一直以來,黔江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衛生健康工作,緊緊圍繞建設“重慶市級區域醫療中心”目標定位,始終堅持“大衛生、大健康”理念,以集散服務為使命,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醫療集散功能明顯增強,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
讓大病患者就近就醫
幾個月前,黔江區黎水鎮竹園村4歲的佳佳突發疾病,最初只是頭暈,繼而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佳佳病情嚴重,需要及時手術。幸運的是,黔江中心醫院經過綜合研判,決定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專家指導下,在本地為佳佳完成手術。
此前,黔江的百姓看大病要花4個多小時的車程到重慶主城,十分不便。
面對這種狀況,黔江區緊緊圍繞打造市級區域醫療中心、武陵山醫療高地目標,實施了城區醫療衛生機構布局調整,推進機構等級創建,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動全區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
人民健康既是國家戰略,也是群眾的期盼。讓看病不用遠走他鄉,方便渝東南乃至武陵山片區群眾就近看大病,便是黔江建市級區域醫療中心、增強醫療集散功能的初衷。
黔江是國市定位的區域中心城市。國家部署實施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工程,市委和區委要求增強醫療集散功能,其本質是提高黔江醫院疑難雜癥的診治水平,方便渝東南乃至武陵山片區群眾就近看大病。同時也把人口集聚到黔江來,增加黔江的人氣商氣。從這個角度講,增強醫療集散功能,不僅僅是衛生健康的重點任務,也是黔江建設區域醫療中心城市的重要必然要求。
優質醫療資源離老百姓更近
常見病一般醫院都能夠看,但要看得好大病,必須有高水平的醫院和重點學科專科,也就是說要有更多的優質醫療衛生資源。
今年5月16日,家住黔江區城東街道的周先生突發急性心肌梗死,在日照市中醫院心內科支醫專家杜昌立和黔江區中醫院醫生的密切配合下,通過手術讓患者閉塞血管恢復血流,心電圖正常,胸痛癥狀消失,上演了教科書式“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成功案例”。這是黔江區中醫院開展的首例心臟支架植入手術。周先生的妻子說:“是好醫生、好醫術給了我丈夫第二次生命。”
黔江通過合作方式,把大醫院搬到百姓家門口。除了東西部協作,得到日照市醫療專家支援外,黔江還通過建成重大附屬醫院、重醫附屬兒童醫院分院、重慶市腫瘤醫院分院,與重醫附二院組建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等,把精湛的醫療技術引進來,造福黔江乃至渝東南地區的人民。
醫療衛生事關發展,承載著中心城市增強集散功能的使命。“十四五”期間,區衛健委將瞄準1個目標,建成市級區域醫療中心,這是市委市政府在黔江、萬州、涪陵、永川建設市級區域醫療中心的統一部署。
構建1個體系,建成“3+4”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供給體系:“3”即鞏固提升中心醫院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水平,把民族醫院建成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區中醫院建成三級甲等中醫院;“4”即4所公共衛生機構,建成武陵山公共衛生應急醫院,提檔升級區疾控中心、區婦幼保健院、中心血站。
用好1個抓手,實施好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這是歷史以來黔江醫療衛生領域獲得的最大項目,中央和市級財政補助6億元,是全國性的示范項目,全國只有15個地區、重慶只有黔江,這個項目將引領黔江醫療服務能力邁上一個新臺階。
醫院看大病能力持續提升
“區內就診病人比例穩定在90%以上,接收區外就診病人占比32%。”一系列案例和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黔江醫療機構不斷加強能力建設,不斷完善醫療體系建設,同時提高區域醫院疑難雜癥的診治水平,有效提升了群眾在基層看日常疾病的方便程度,讓健康惠民落實到“最后一公里”。
加強醫療衛生機構布局調整,加強重點專科學科建設,建成三級甲等綜合醫院、三級乙等綜合醫院、二級甲等中醫院、二級甲等婦幼保健院各1家,依托這些醫院建成國家級特色專科1個、市級重點專科28個,建成重慶市區域醫療質量控制中心11個,黔江醫院看大病能力持續提升。
加強醫療衛生隊伍建設,特別是通過優化人才引進政策、人才培育機制、人才使用平臺建設,增強了高層次衛生專業技術人才的吸引力,全區有副高級以上衛生人才400多名,大幅度領先渝東南其他區縣。
加強基層衛生服務能力建設,提升了群眾在基層看日常疾病的方便程度。
“黔江將在2025年基本建成市級區域醫療中心和武陵山區醫療高地,明顯增強醫療衛生在渝東南乃至武陵山區的集散功能,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多層次健康需求的供給體系更加健全。”區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黔江打出的醫療組合拳,將惠及渝東南370多萬人,乃至武陵山片區上千萬各族群眾。
(記者 王巧西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