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促進水文旅融合 深度賦能鄉村振興
本報訊 (記者 王華松 通訊員 蘭丹)日前,記者從黔江區水利局獲悉,自“水系連通 水美鄉村”治水項目(文中簡稱項目)啟動以來,在打造百年優質工程,對標為武陵山區乃至全國山區地帶實施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項目提供“黔江經驗”的基礎之上,該局還始終堅持“水利+”思路,即以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為核心,以項目區域文旅資源為重點,通過水利+民俗風情、水利+歷史文化、水利+民間傳說“多輪驅動”的模式,全方位挖掘保護涉水文化,打造水景觀,促進鄉村旅游,多維賦能鄉村振興,博得了當地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

土家擺手閣
“如何通過治水項目的建設,通過涉水文化的包裝展示,實現項目區域內的水文旅融合,實現項目區域內關聯產業發展的聯動效應,豐富項目功能,提升項目價值,讓項目‘活’起來,從而助推文旅發展,以‘水富鄉村’賦能鄉村振興,是我們思考的重點。”黔江區水利局局長王燎告訴記者。
水利+民俗風情——讓項目“靚”起來
據了解,在水利+民俗風情方面,項目重點挖掘沿河兩岸土家族婚俗及相關內容。在近3公里的親水步道上,將以“吃耳朵、踩戶籍、送搭花禮、送放話禮、取同意、過禮、接媳婦(打發姑娘客)”為主線,將土家族傳統的婚俗流程以圖文并茂的方式進行全面展示。同時,項目區還將建設“土家擺手閣”、畢茲卡喜橋、土家文化及水文化主題廣場,主要以西蘭卡普、土家生產生活工具及場景雕塑、土家民俗文化文圖注解等方式為主,對土家民俗文化進行立體挖掘并充分結合“情人谷”既有的知曉度,為項目區域鄉村旅游打造最為獨特的“引爆點”。

趕路的“鹽客”
“獨具特色的土家民俗風情,成為了項目區域最具特色的一筆。這樣就可以讓游客在享受臻美的山川水景之外,還能全方位體驗土家民俗風情的魅力,必將極大地賦能當地鄉村旅游發展。”該局副局長蘭才進表示,黔江各族人民血脈相連、唇齒相依,有著輝煌的文明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文化。以西蘭卡普為例,其一針一線串出的是時代的縮影,一勾一拉盡顯的則是文化底蘊。目的就是要通過這樣的文化展示和傳承,讓其成為文創振興鄉村的密碼。
水利+歷史文化——讓項目“紅”起來
如何傳承“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打造“臣心如水”的廉政教育基地、建設“飲水思源謝黨恩”的紅色教育基地以及研學育基地等,從而帶動項目區域的黨建游、團建游、研學游、親子游、主題游等,同樣在這次項目的重點考慮之列。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有黔江區水情教育基地和鹽丹水文化廣場。”蘭才進告訴記者,“水情教育基地”將包括黔江水情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黔江區治水工程建設成果展示以及河長制、節水保水、治水用水宣傳等內容。“鹽丹水文化廣場”主要以黔江沿河古鹽道、巴寡婦清為核心,重點呈現黔江的“鹽丹文化”。

鄉愁橋
黔江雖然沒有產鹽的歷史,但由于緊鄰鹽丹文化發祥地、最早被人類發現利用鹽泉的彭水郁山鎮,故其挑鹽的歷史與郁山制鹽同在,自古有之。據史料記載,黔江的古鹽道是川鹽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分為兩路:一路過黔江縣城通往湖北,一路經酉陽通往湖南。郁山經黔江境內的沙壩鎮至馮家街道這條古鹽道,全程50公里左右。其中,最為出名的當屬倒溝河(沙壩萬慶大峽谷)的一段古鹽道,“鹽客淌九十九道溝不濕鞋”的說法流傳至今。倒溝河曾是黔江、秀山等地鹽客到郁山挑鹽的必經之路。特別值得一提是,黔江的“鹽客調”還被列入非遺名錄并被作為重要的非遺文化進行傳承。丹興縣,蜀時省,山出名丹。這是東晉史學家常璩在其所著的《華陽國志·巴志》中的一段記載。丹興縣,即今黔江區。丹砂,是道家煉丹的主要原料。據黔江縣志記載,黔江的采煉丹砂產業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史記·貨殖列傳》載: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同樣有黔江有關。
“這些歷史文化,都將在我們的項目區得以較為全面的呈現。”蘭才進稱。

土家喜橋
水利+民間傳說——讓項目“活”起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黔江區“水系連通 水美鄉村”治水項目涉及轄區內金溪鎮、城西街道、城東街道、城南街道等4個鄉鎮街道7個村(社區)。包括黔江河流域的洞塘河交匯口至洞塘水庫管理所、洞塘河關云村委段、金橋河童家堡段,袁溪河流域的平溪溝川主廟段、蛇盤溪陳家灣段以及袁溪河干流情人谷至瓦窯堡水庫庫尾段。項目共建設引水隧洞3.9公里,河道岸坡整治12.2公里,治理河道18.9公里,整合區城市管理局、區生態環境局、區水利局主管的項目共7個。袁溪河流域的平溪溝段,是“最為離奇的十里山谷”。因為,在這段山谷中,用“一步一山景、百步一傳說”來形容也絲毫不為過。
據了解,在“最為離奇的十里山谷”中,將有魯班溝、仙人碑、石豹子等民間傳說。這些民間傳說看似荒誕,讓人匪夷所思,但其蘊藏著的凸顯50萬土家苗寨兒女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的特質,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這方人民百折不撓的生命力和獨特的民間文化屬性,將一方山水解讀得更加富有靈性。這些民間傳說經過代代相傳,也得到了不斷地充實、豐富和完善,在項目區域也將形成積極的“文化能量”。

“擊鼓謝黨恩”
據了解,今年8月,國家水利部印發《關于推動水利風景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近年來,我國水利風景區在加強保護與利用的同時,不斷提升文化內涵和旅游品質,迅速受到人們的青睞并成為傳播水工程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平臺。黔江區“水系連通 水美鄉村”治水項目突出“水利+”的做法,無疑與之一脈相承。“如何做好治水這篇文章,從而將項目區域打造成為一個水文旅深度融合的武陵山區乃至全國山區地帶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示范項目,讓治水工程與區域文旅資源共融共生,從而深度賦能鄉村全面振興是我們當下正在積極探索的一個全新課題。”王燎表示。
該項目的“水利+”思路,必將持續完善和優化全區水利工程建設,統籌推進全區水生態環境治理,夯實鄉村振興水利基礎,實現水美鄉村、水富鄉村的壯舉,添彩水利助推農業增效、水利助推農村增美、水利助推農民增收的鄉村振興之路,為早日將黔江打造成為一方獨具特色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全面構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黔江山居圖”作出不可忽視的積極貢獻。
(圖片均為效果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