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緒紅
用一些粗糙的文字,感知黎水。
遙遠的炎黃時期,炎黃聯盟部落打敗了黃河流域歷山(據說也稱黎山,現叫中條山)一帶黎姓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從此九黎族就變成了炎黃部落的奴隸。由于九黎族以黎為姓,黃帝便稱他們為黎民。其他姓氏的平民稱為百姓,便于區別。隨著時代的變遷,歷史的更迭,黎民、百姓的概念逐漸模糊接近,意思同義,泛指普通的民眾。
在黔江區作協、重慶市散文學會黔江分會組織去黎水鎮開展文學采風創作活動的小汽車上,睡意朦朧中我試想,黎水之名之“黎”字莫是與此由頭有關?那么黎水之名之“水”字又來自什么典故?于是懷著好奇的心境觀黎水,聞黎水,品黎水,悟黎水。
從小南海、蛇盤溪的綠幽中,左旋右拐,翻越至朝天拐“邃美黎水”迎客亭,將浮想聯翩的睡意拋出腦袋,歇足極目遠眺,只見日出絢麗,遠山如黛,祥云繚繞。似梵高的油畫,耳邊還有涼風吹過留下的梵音。兩山地勢高聳,筋梁向下大幅度斜滑,中間夾一蜿蜒曲折的溪流,向薄霧迷茫的遠山深處游去。這就是流經黎水鎮所在地的——黎水河。黎水河是黎水鎮的母親河,發源于皇后寨下黃泥村崩垮溪,流域面積56平方公里,主河道長11.3公里,落差200米,流量充沛,在五里峽處匯入郁江。沿途滋養著黎水鎮八九千土家族苗族等各族兒女。我又試著臆想了,這可能就是黎水鎮之名之“水”字的來歷吧!黎水,黎民之水,潤澤黎民百姓之水。黎水河是一條既平凡又了不起的河流,上游連著皇后寨,下游匯入五里峽,把黎水鎮的兩大美景以水相連,以邃美的姿態展覽黎水鎮的富庶美好。
皇后寨,是盤古開天辟地時鑲嵌在黎水的一顆閃亮的明珠,形狀如一只巨手把地表的石頭泥土垂直抓了幾把,指縫間擠出筋梁,堆積而成。上億年日浴、雨洗、風化,形成現在這險峻峰巒。海拔1300多米,寨周懸崖絕壁,寨圍方圓面積7.8平方公里。遙望雄姿,有巍峨之感,特別是晨霧或晚霞時,山巒峭壁半掩在煙嵐霧氣之中,若隱若現,朦朦朧朧,顯得儀態萬千,靈氣十足。生活在這里的黎民百姓,被綠意云霧簇擁著,充滿了動感和生命。寨門處建有寨亭,高高的木桿上掛著寫有“皇后寨”的小黃旗,婉約飄揚。每一個上皇后寨的人,都會在叩寨亭駐足問心,雙手合十,面朝山寨,神色肅穆。祈禱造物主給予生活美好、平安。只要有一陣山風拂面吹過,就可以進寨了,表示你的到來已被山風捎到寨主那里去了。從叩寨亭里居高臨下回望上山的公路,猶如一條龍纏繞在山腰。遠眺云卷云舒,近看峭壁古木,面試涼風吹拂,腳量寨路漫遠,令人爽心悅目,好不愜意。皇后寨的山腰,有形如“轎頂巖”,“公公背媳婦”的奇峰異石。要我說:“公公背媳婦”這兩個小山巒,分明就是一個要上皇后寨的外來使者端著禮物,叩拜皇后寨主,表明誠摯的來意。禮物形如心狀,猶如一顆被雨水洗過的良心,在霧氣中顯得“熱氣騰騰”赤膽忠心。寨頂地勢平坦,古樹成群,綠意蔥蘢。珍禽奇花,相得益彰。土苗漢子,放歌陣陣。菜園人家,阡陌交錯。山菇野參,價值不菲。藥材基地,致富門道。真乃筆者眼中待開發的世外桃源,邃美靈雋,集秀、幽、奇、澀于一體,使人流連忘返。
皇后寨這名令人有無窮的遐思,其由來聞有三種說法:一說遠古炎黃時期,蚩尤戰敗后曾讓夫人移駕到此避險居住過,故稱皇后寨;二曰寨頂密林深處有黃猴,叫黃猴寨,諧音就叫皇后寨;三稱是黃溪鎮后面的一個山寨,同樣被諧音叫皇后寨。筆者贊同第一種說法。心中有個皇后,自己便是國王。美好傳說民間傳,口口相傳便成“碑”,即是考證。
五里峽,黎水鎮令人神往的又一去處。是渝鄂兩地的交界峽谷,峽谷長五里而取其名。峽的兩岸奇峰聳立,接天摩云,峭壁綿延,飛瀑倒掛。峽頂兩邊植被茂密,鳥雀歡歌,生機盎然。黎水河匯集郁江后,當一江平靜如練的碧水遇上江中突兀的巖石或大落差時,發出“轟隆”的歡鳴,濺起潔白的浪花,大有詩仙李白詩句“碰崖轉石萬壑雷”之氣勢。對于水穿峽谷,如果沒有厚積薄發的力量,就不可能造就無與倫比的蔚為壯觀,如果不付出粉身碎骨的代價,就不可能有顫人心扉的絕景。游在五里峽,可能你會想起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傳世絕唱。真是每一段巖石,每一朵浪花,每一片葉子,都值得珍視、謳歌。感恩造物主!
湖北省利川市,在轄區郁江的腰間修筑水電站,蓄水后江水將倒灌,五里峽及黎水河下游的落差被悉數淹沒。五里峽這段江面變成峽谷出平湖、溫文儒雅的模樣。這一峽碧綠、平緩的江水會更好地為黎民百姓服務。由于峽谷水面的提高,原連通渝鄂兩地商賈的橋梁將淹沒,被炸掉。在適當的高處,渝這邊已重新修好路,架好橋,橋頭抵在對面崖壁上,等待著鄂那邊修建隧道貫通,再次將商賈大道連通。屆時,五里峽水、陸兩道,將是一片交通繁忙的景象。五里峽的容顏將以更加嫵媚的姿態展現。
文學助力鄉村振興,筆者黎水行。除參觀皇后寨、五里峽,順游黎水河之外,還瞻仰了周念民烈士紀念碑,再次見到了有著幾百年樹齡生機盎然的酸棗樹,訪看了民國時期黔江最早建立的女子職業學校——竹園小學。感知黎水這片沉淀著厚重歷史文化的紅色土地。有史學家說過:“當今世界,只有厚重的歷史能使我們面對生活時而不感到膽戰心驚”。
周念民,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革命先驅,在解放勞苦大眾的路上,他的足跡深深地烙印在黎水這片熱地上,留下寶貴的精神力量。我們緬懷革命先烈,賡續革命精神。物、欲,能與其比流芳的唯有正確的精神信仰。
竹園小學,原名黎大鄉女子職業學校。當地民眾稱之為“新學堂”。1942年,由開明鄉紳田純卿捐建。學校的建成,打破了當時落后的“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觀念,讓當地女子從此結束“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閨房生活。這對于黔江的教育史有著里程碑意義。猶如在黑暗中點亮一束探路的光。充分反映人民大眾(黎民百姓)渴求文化知識,渴望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八十多年前,這股潤澤黎民百姓的清流,就流淌在人們心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黎水鎮黨委、政府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吃透政策,規劃方案,解決好“人、田、地”之間的利益問題。強化政策保障,提升服務,精準指導,重在落實。做強產業,構建鎮村產業體系,壯大集體經濟。2022年3月,渝東南首個鄉鎮集體經濟管理運營公司在黎水鎮成立。據了解,該公司由黎水鎮6個村(社區)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抱團組建。力爭兩年內每個村(社區)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10萬元。2022年7月,黎水鎮華興農業產業園開工,養肉牛,種大棚蔬菜。2023年2月,黎水鎮五里峽農業產業園暨“肥種養”立體循環農業及農村面源污染治理試點項目開工。推動黎水鎮種草養牛邁上新臺階,在“十四五”末期實現年出欄肉牛5000頭。這是黎水鎮黨委、政府做的實事,公司化、制度化管理集體經濟,引進“真金白銀”,做大做強實體產業。我相信,用釘釘子精神狠抓落實,久久為功,這股資金流會轉化成無數滴甘露,灑向廣大黎民百姓,灑向黎水這片有著厚重歷史文化的富庶大地。
又至朝天拐,晴竟雨,憑高目斷回途,皇后寨小雨輕煙半沒形,蒼老奇崛的巖石雋永生動,黎水河平野盡入霧氣中,云霧繚繞的白霧優雅空靈。以別樣的畫面再次感受黎水這片山水之邃美,即許下以后還要再游黎水的愿望。
黎水,這名真好,這地真美。黎民之水,潤澤黎民百姓之水,源遠流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