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新歲正啟。歷經初春的寒冷,綠意在漸生的春風中逐漸蔓延。2月18日,節后復工首日,一大早,黔江區太極鎮李子村黨支部書記汪文銳大步走進便民服務中心會議室,李子村年度重點工作在會議中逐漸明晰。
汪文銳是太極鎮李子村土生土長人,年輕時外出闖蕩,在大城市有了自己的事業,卻在2009年毅然決然回歸家鄉發展產業。2016年,正值脫貧攻堅最吃緊的時候,村“兩委”換屆選舉,他正式當選為村委會主任。2021年,汪文銳五年的工作獲得群眾廣泛認可,以全票當選村黨總支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實現“一肩挑”。
從2016年到2024年,8年時間,汪文銳帶領太極鎮李子村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將太極鎮李子村從貧困村發展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創建村”“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收獲鄉親連連點贊。

▲汪文銳(中)與科技特派員一起查看蠶兒長勢(資料圖片)
不管走多遠 心一直牽掛著家鄉
時間回到2009年,彼時的汪文銳,已在大城市站穩腳跟,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但那時的李子村,基礎設施薄弱、農田拋荒撂荒、產業基礎薄弱,村集體基本無收入,青壯年勞動力、知識分子大量外流,李子村基本成為“空心村”,每每想到,汪文銳寢不安席。
“不管走多遠,心一直牽掛著家鄉,當時就在想,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鄉親留下來,鄉村富起來。”與家人簡單商議后,汪文銳帶著對家鄉的牽掛回到了李子村,承包工程、發展產業,他要盡己所能,幫助家鄉發展起來。
2016年,汪文銳當選為村委會主任,懷揣著干事創業的熱情和前期豐富見聞,誓要干出點名堂。
“從大城市回來,又在村里發展了幾年產業,思路廣、見識多,我們很看好他。”“產業發展得好不能說明全部問題,能不能干好村委會工作,還是要看實際行動”……
盡管有著“返鄉能人”“產業大戶”和“本村人”的身份加持,但對于汪文銳能否擔負起李子村發展的重擔,鄉親間還是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基礎設施要建設起來,產業要發展起來,村居環境要美麗起來,鄉親生活要紅火起來?!蓖粑匿J下定決心,要以實干實績獲得父老鄉親的信任。
說一千道一萬 提高收入是關鍵
乘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政策東風,各項幫扶政策陸續吹到李子村,也點燃了千家萬戶的致富希望。
李子村一直以來就有栽桑養蠶的傳統,擁有一定的產業基礎,但種養依賴經驗,發展“看天吃飯”,群眾觀望不定,為了打消群眾顧慮,汪文銳率先流轉130余畝土地發展蠶桑產業。不僅如此,他還積極爭取幫扶資金,建起智能化小蠶共育工廠,興建標準化養蠶大棚,多次邀請蠶繭站、農技中心工作人員開展技術指導和種養培訓。目前,李子村有在地桑園555畝,可以帶動周邊30戶農戶養蠶,年產值81.4萬元,集體經濟桑園150畝,創收30多萬元。
近日的李子村金雞壩,400余畝油菜花次第開放,吸引游客前來觀景打卡。這是李子村近年來著力打造的觀光農業示范園,將400多畝撂荒地改造成高標準農田,稻油輪作走農旅融合發展之路,著力打造鄉村旅游點,夯實了農業產業基礎,讓村民端上旅游飯,打造村民家門口的詩與遠方。
村民豆小婭,在汪文銳的多番動員下,拿上“新農具”做起了帶貨主播,村里的電商服務站由此建立起來,臘肉、羊肚菌、土雞蛋、農家小菜等土特產借著平臺順勢“出山”。
蠶桑、紅薯加工產業因地制宜,白果壩大閘蟹、魚類養殖蒸蒸日上,金雞壩稻油生產、旅游發展如火如荼,看著村里各項產業越來越好,汪文銳由衷感嘆:“說一千道一萬,提高收入是關鍵,還好沒有辜負父老鄉親的信任和期待。”
用心了 哪里還有做不成的事情
“沒有誰天生就能當好村支書,這其中看的就是一個用心的問題,用心了,哪里還有做不成的事情呢?”采訪中,不斷有電話打進,都是村民細枝末節的小事情,但汪文銳都認真答疑解惑,掏出一本小小的記事本一件件記錄,記好后認真在頁腳折個小三角以防忘記,再輕合上記事本。
“脫貧戶陳貴福,房屋老舊有垮塌風險,需爭取資金盡快予以修繕。”“馬孝忠,老年獨居,身體不好,明日復查?!薄懊撠殤魧O文江,修房子,只有老人在家,代辦審批手續。”“公路‘四改三’現場,查看進度。”……隨意翻開記事本,每一頁都用黑色筆跡記錄著這樣的民生大小事,其后,又用紅色筆跡打上對鉤或圓圈。汪文銳告訴記者,打鉤的是已經完成的事情,備注圓圈的,則是需要進一步跟進的事情。
用心,是汪文銳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村兩委工作班子的要求。李子村兩委班子成員共五人,串聯起全村大大小小各類事務,為全村村民做好堅實的后盾,而這樣的用心,也贏得了村民的歡心和安心。
“汪書記有想法,有擔當,敢干事,也干成了很多實事好事難事,只要有他在,我們就安心?!碧崞鹜粑匿J,村民汪長生豎起了大拇指,直言汪文銳是一心替村里人干事,大家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現在,李子村路修好了,房子翻新了,環境變美了,村民富裕了,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陸續回來了。
“要進一步建強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每一位鄉親都不再外出打工,每一位村民都過上幸福的生活?!弊咴诮痣u壩油菜花田的田壟間,汪文銳又謀劃起了下一步工作。
(記者 蔡肖霞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