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瑞錦,男,1966年生,土家族,小兒麻痹癥患者,重慶市黔江區馮家街道中壩社區衛生室村醫。自1982年以來,他追隨父親續寫鄉村醫師事業,邁開殘疾的腳步為當地村民送醫送藥42年。2020年曾獲重慶市“最美鄉村醫生”稱號。
“一場大病,一個家庭就塌了。”當了一輩子村醫的鐘瑞錦最懂這個理。42年扎根在阿蓬江畔的一個小山村,鐘瑞錦用“疾病早預防”“看病少花錢”“沒錢也能治”這“三把鎖”,守護起當地村民的健康生命線。
“一深一淺”
守護村民健康
馮家街道中壩社區(原中壩村),坐落在阿蓬江沿岸。
當天,剛在中壩社區衛生室處理完事務的鐘瑞錦就立即背上藥箱,朝著居住在河對面的粟正前家走去。

▲給粟正前測量血壓。
“粟正前雙目失明且常年一個人在家,最近身體也不太好。”鐘瑞錦說,他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去檢查下粟正前的身體情況,不然他放心不下。
“一深一淺”走在前往粟正前的小路上,鐘瑞錦的腳步明顯比常人慢很多。
“我小時候得了小兒麻痹癥,導致左腳變形,行走不是很方便。”鐘瑞錦說。
“粟正前,開下門。”“鐘醫生,你來了,我還正準備給你打電話!”
記者了解到,因其妻子常年在外務工養家,有視力殘疾的粟正前經常都是一個人獨居。最近,他總覺得自己肚子不太舒服,所以正準備給鐘瑞錦講述情況。給粟正前做完診療,鐘瑞錦又拿出血壓計給他測起了血壓。
“我眼睛看不見,但鐘醫生的電話號碼我卻爛熟于心。”粟正前說,他使用的老人機有語音播報功能,按數字鍵就有提示音,只要自己身體不舒服,任何時候都能聯系鐘瑞錦。
給粟正前檢查完血壓,鐘瑞錦就背上藥箱,“一深一淺”地朝著1組王孝梅老人家方向走去。

▲檢查王孝梅的身體情況。
記者了解,今年77歲的王孝梅身患高血壓、支氣管炎等疾病需常年臥床在家,一直都是鐘瑞錦幫她診療且隨叫隨到。
一句承諾
兩代人的堅守
從青蔥少年到年近花甲,鐘瑞錦都謹記他對父親的承諾:寧要柜上藥生塵,但愿世間人無恙。
初中畢業后,當時僅13歲的鐘瑞錦就跟著當時是村醫的父親學醫。

▲送醫路上。
1982年,鐘瑞錦父親因腿摔傷后無法再為當地村民進行診療,鐘瑞錦就子承父業,成為了村里唯一的村醫。
為了讓當地村民看病少花錢,鐘瑞錦就和父親找來種子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種上白芍、牡丹、薄荷等中藥材,最大限度降低了當地村民的就醫開銷。

▲整理藥品。
數十年來,鐘瑞錦看病有個規矩:不論路途再遠,均不收出診費;村民如果暫時拿不出醫藥費,也要先治病。
為了提升自己的醫療技術水平,鐘瑞錦通過不斷進修,從一名“赤腳醫生”成長為具有鄉村醫生執業資格證的“村醫”。
一片仁心
42年村衛生室“不打烊”
每次出診,鐘瑞錦總會將那塊寫有自己手機號碼的“不在崗聯系牌”掛在衛生室最顯眼處,方便當地村民能夠第一時間聯系到他。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當地村民聯系他的方式從曾經的“托人帶口信”變成了用電話和微信等方式,不變的,是他總能在接到電話后立即趕到病人家中,及時對其診療。
42年來,鐘瑞錦的出診方式從之前的用雙腿“爬坡上坎”演變成了多種交通工具到村民家中進行診療,至今已騎爛了兩輛自行車、兩輛人力三輪車和兩輛電動三輪車。

▲開著三輪車去送醫。
中壩社區地處馮家電站下游,幾乎每隔兩三年就會發生洪澇災害。每當下大雨時,鐘瑞錦總會守在他的衛生室,避免意外發生。
2011年,一名剛考完高考的學生溺水,鐘瑞錦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參與救援,并及時進行了救治。2015年和2020年,洪水淹過了電站堤壩,電站不得不泄洪,導致當地居民的房子被水淹,居委衛生室也淹沒了,盡管鐘瑞錦行動不便,他依然和當地街道、社區的工作人員一起投身抗洪搶險工作中。

▲填寫診療記錄。
隨著黔江區、鄉、村三級衛生服務體系的完善,鐘瑞錦以負責中壩社區6個村民小組3081名村民的疾病診療、衛生管理、健康檔案等工作為主。同時他還是1600名村民的家庭簽約醫生,定期通過電話、上門等方式,對簽約村民的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和管理。
“我從小就有殘疾,更能體會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我從骨子里就想我一定要把公共衛生服務做好,盡量讓更多的村民,特別是未出生的小孩少得殘疾,讓得了病的村民減少疾病帶來的痛苦,這就是我的使命。所以,我在為每一個村民服務的時候,從不感到累、從不會覺得工作煩,總覺得為他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那么的有意義、有價值。”鐘瑞錦用樸實話語,道出了他的那片醫者仁心。
42年來,鐘瑞錦一直堅守在這個“不打烊”的衛生室。他的堅守,在昨天,在今天,更在明天……
(記者 譚鵬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