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黔江區舟白街道叢山村,小地名叫龔家山的地方,看到幾臺耕作機在地里來回忙碌,不遠處是村民施底肥、鋪地膜的勞作場景。
駕駛一臺超大耕作機的張鴻芳,是一名肢體三級殘疾人,也是烤煙基地的老板,當地村民稱他為“煙大王”。他卻有著超出常人的堅毅,因為殘疾不能外出打工,只好在家踏實種地。他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作物,從種土煙到轉型種烤煙,從趕牛耕地過渡到機械操作,現流轉一村三社區的300畝撂荒地種植烤煙,年收入達40萬元,全年解決20多名村民就近務工,成為一方鄉村產業帶頭人。
25年前的萬元戶
張鴻芳是正陽街道桐坪社區3組人,在2歲時不慎撲倒在火中左半身燒傷,面部和左手致殘。
因為殘疾,張鴻芳對讀書也沒有信心,只讀到初中二年級就輟學在家,跟著父母學干農活。
曾試著拜師學點手藝,不為今后生活犯愁?!睆堷櫡颊f,學輕松的手藝別人不愿帶,學個木匠、磚匠,左手干不了活。
拜師無望,懂事比較早的張鴻芳只認一個理,就是跟著父母把農活干好,行行皆能出狀元。
當年,種植土煙是張鴻芳家的主要收入,只有12歲的張鴻芳就開始接觸這個傳統產業。家里每年種植1000余株煙苗,可產200公斤干煙,一年有6000多元收入。

▲烤煙基地。
1999年政府發展烤煙,張鴻芳了解到種1畝烤煙可享受很多惠農政策,從種到烤的技術有專人負責,他家就放心大膽地登記種了10畝地。這一年,他家僅烤煙收入就超過1萬元,成為當地的萬元戶家庭,受到政府的表彰。
種烤煙嘗到了甜頭,又學到了技術。張鴻芳對烤煙育苗、田間管理、煙葉烘烤等,經過幾年的親手操作,他從一名新手成長為經驗豐富的老煙農。
2007年,張鴻芳將附近幾家外出打工村民家的荒地,流轉了50多畝種烤煙。后來又流轉42畝,成為當地烤煙大戶,每年有近20萬元收入。
家里有了積蓄,張鴻芳不僅購買了小型運輸車、微耕機、開箱機等,還將家里以前的老木房翻修成新木房,后來又建起一樓一底的水泥板房,日子一天天紅火起來。
開荒擴土發展烤煙
由于當地的土地有限,2020年,張鴻芳來到舟白街道叢山村和五臺社區,流轉當地26戶村民的140畝撂荒地種烤煙。當年,他把位于桐坪社區的烤煙房從4間增加到10間。
今年又在正陽街道團結社區流轉58畝撂荒地種烤煙,四個地方的煙地總面積達到300畝。去年產干煙1.5萬余公斤,純收入在30余萬元。今年預計產2萬公斤干煙,目標向40萬元靠攏。

▲管護煙苗。
烤煙面積增加,每到煙葉烘烤季節,家里請的20多個工人忙得團團轉,每天有在基地采摘煙葉的、串煙葉的、給煙葉入房和出房的。正如張鴻芳和別人嘮家常時所說:“我家的烤煙房是一條流水線操作,這邊濕煙進去,那邊干煙出來?!?/p>
為此,很多人還專門來到他的烤煙房一探究竟,順便找張鴻芳取經。他們看到的是張鴻芳家的規模,確實是工人一邊在將青色的濕煙入房,一邊將黃燦燦的干煙出房。
“從煙葉的育苗到大田移栽,我長期請有6個人,這6個人吃住都在我家里,便于統一出工?!睆堷櫡颊f,在煙葉烘烤期間,要增加到20人才忙得過來。
由于在叢山村、五臺社區和團結社區的煙地比較遠,每年在煙苗移栽期間,涉及耕地、開箱、施肥、鋪膜等工序,早上出門時就把鍋碗瓢盆、油鹽醬醋、面食和柴火帶在一起,就地解決工人吃中飯。
從張鴻芳的家到叢山村和五臺社區,車輛來回要行駛2個小時,到團結社區要1個半小時。在煙葉烘烤期間,張鴻芳是用車輛把兩處的煙葉運回家烘烤。
“曾經有人建議我在基地新建烤房,我想烤房分散了不便于管理,烘烤完后還是要用車輛運回去。”張鴻芳說,這樣集中在一處烘烤,不需要跑上跑下,從中可以節省資金和人力成本。
鄉村振興的帶頭人
張鴻芳堅持種烤煙25年,不僅改變了家庭環境,還將家里的兩個孩子都送上了大學。尤其在鄉村振興中,他盤活了農村的撂荒土地,增加了荒地的附加值,實現了村民就近務工增收。
“從張老板來我們這里種煙開始,我就來打工,每年可做到2萬多元收入?!痹诨厥┓实墓好氛f,她家住在五臺社區2組,其老公肢體殘疾,不能從事重體力活。在基地務工的還有不少老人和婦女,將土地流轉給張鴻芳后,又回到原土地上務工,每年務工收入均在2萬元以上。

▲操作耕作機。
“按現在的煙葉收購價,1畝烤煙做得好有4000元收入?!睆堷櫡颊f,除去人工工資、土地成本、肥料和烤煙用的燃料,落到手里的就只有1000多元,還不包括購買的生產機械。
隨著烤煙種植面積的增加,張鴻芳在機械設備的投入也在增加。他購買的一臺大耕作機,政府補貼了9800元,自己投入了6萬元。大耕作機是便于連片土地的耕作,小塊的土地只能使用微耕機操作。這些年,他先后買了1臺除草機、3臺微耕機、4臺開箱機,僅機械設備共花去10多萬元。
張鴻芳還算了一年的收支:人工工資去年就付出12萬元,肥料7萬元、生物顆粒燃料6萬多元、土地租金一年5萬多元。今年增加了面積,這些開支都有所增加。
在農村種烤煙,是一個苦活、累活,尤其在煙葉烘烤期間,張鴻芳白天黑夜都要圍著10個烤房轉,曾經有好心人勸他改行做別的行業。張鴻芳稱烤煙已經成為他大半生的產業,做起來輕車熟路,他不想放棄這個傳統產業的種植。
這些年,張鴻芳通過發展烤煙產業,減少了農村大面積土地撂荒,盤活了農村閑置土地,不僅讓自己走上發家致富路,還讓更多的留守家庭實現了就近務工增收。
(記者 李詩素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