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位于阿蓬江畔的黔江區阿蓬江鎮龍田社區的水果基地,連片的冰糖李正值疏果期,在基地務工的村民忙著對枝條上的青色果子進行取舍。
“這處基地的負責人名叫程建華,曾經當過記者,做過企業辦公室文秘,做過企業中干。如今,這1000余畝土地變成了他的主戰場。”近日,龍田社區黨總支書記付秀翔介紹。

程建華查看疏果后冰糖李的長勢情況
棄文從農???
撂荒地發展新產業
據了解,程建華是豐都縣人,1999年大學畢業后便應聘到原《黔江日報》當記者。就在《黔江日報》改版為《武陵都市報》期間,烏江電力公司招聘辦公室人員,程建華前往應聘,工作5年后調入硅廠任職。2014年程建華離職,先后到新疆、重慶等地創業。
2020年,程建華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先后到四川、貴州等地考察高端水果——冰糖李,后將基地選址在黔江區阿蓬江鎮龍田社區。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流轉了龍田社區一、二、三組252戶農戶的田地1070畝。
“當年這些地全是荒山,茅草有人多高、雜樹成林。我請兩臺挖機差不多挖了一個月才把土地翻出來。”程建華說,因為這些田地很多為插花地,開墾的成本高,給日常的管理也帶來困難。當初他選擇在龍田社區,是之前到神龜峽采訪時發現了這處向陽之地,看中這里的光照好,從日出曬到日落,是種植水果的好地方。
用500畝地種冰糖李,另外的570畝發展農作物。程建華的合理種植規劃,無論是成功失敗都能兼半,這樣可應對農作物受自然災害的影響。
當年冬天,程建華將冰糖李苗從四川運回基地移栽到地里。由于初次接觸農業,在施肥、除草、打藥等生產環節的管理不到位,導致當年栽下的李子樹苗出現大量死亡。當地很多農戶看到他對農業生產是個外行,認為他是來搞起耍的,很難成事。
產業輪作???
提升土地附加值
從文化人到農耕人,是程建華人生中的一個轉折。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什么時候該下種、施肥、除草、殺蟲、打枝、疏果、采收等每一個環節和細節,他從一個新手變成了“專家”。
今年,程建華栽的冰糖李進入投產期,預計可采摘冰糖李7.5萬公斤,產值可達200萬元。
“冰糖李是目前市場上比較火的一個李子品種,其個大、皮薄肉厚、味道香甜醇正,市場銷售前景看好。”程建華說。
另外570畝田地,程建華將原來農戶家的稻田繼續用來種水稻,土地用來種青儲玉米、大豆、青菜頭和高淀粉紅薯等作物。種的水稻通過電商銷售,青儲玉米賣給周邊的養牛場,高淀粉紅薯賣到銅梁的淀粉加工廠,青菜頭賣給榨菜廠。
2022年,程建華為適應農業的大環境,將基地打造成高標準農田。基地已栽一年多的李樹,全部起苗按規劃標準重新栽種。這樣一來,不但使整個基地的李樹掛果時間推遲了一年,而且再重新起苗、栽種,損失不少李樹,增加人力成本和管護成本。
為了彌補損失,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程建華采取土地輪作的方式,每年將青玉米、紅薯、大豆收后,種上青菜頭。待青菜頭收完又恰好是春播時節。
“輪作的好處,既增加了土地的附加值,又能讓當地村民長年在基地務工,實現家門口就業。”程建華說,在冰糖李未投產期間,他同樣在李樹之間的空隙處套種西瓜、大豆、紅薯和蜜本南瓜等作物,去年僅紅薯就收了100多噸。
觀光農業???
為阿蓬江畔增色添香
通過政府對基地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后,整個基地內的產業路四通八達,排水系統也完善了,整個基地得到了質的改善和提升,為今后的農文旅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程建華談到今后的發展方向,他對特色農業充滿信心,堅定走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傾力打造中國李子文化長廊基地,并充分利用阿蓬江流域的區位優勢,將龍田社區打造成一個供黔江市民賞花、采果的鄉村旅游景點。“到時候,當地的群眾不僅務工有收入,他們還可以賣自家的農產品、茶水、小吃等實現增收。”程建華說。
目前,在程建華的產業基地,長年務工的每天有10余人,在春播和收割季節,每天有60多人務工,尤其是當地很多留守家庭人員,一年最少的收入在1萬元以上,最多的超過2萬元。
付秀翔說,冰糖李是目前在阿蓬江鎮繼椪柑、沃柑產業之后的一大特色產業,它屬于一種高端水果產業。通過引進大戶試種成功,成為龍田社區鄉村產業振興的“一村一品”特色品牌。接下來社區將以“公司+農戶”的形式,動員農戶大力發展,把龍田社區的冰糖李產業做大做強。 (記者 李詩素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