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惡性腫瘤的治療過程中,放化療等西醫手段作為常用的治療手段,雖然效果顯著,但往往伴隨著一系列不良反應,如嘔吐、骨髓抑制、厭食、乏力、出虛汗等。這些不良反應不僅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痛苦,還影響其生活質量。中醫作為我國傳統醫學的瑰寶,其湯劑、針灸、穴位貼敷、毫米波治療和推拿等治療手段,在緩解放化療不良反應中能發揮增效減毒、扶正祛邪的獨特作用。
首先,中醫湯劑在抗腫瘤治療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在處理放化療引起的不良反應時,中醫的治療理念注重整體調理,強調平衡人體陰陽、調和臟腑功能,以達到治療疾病、增強機體抵抗力的目的。通過辨證論治的湯劑處方,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治療方案。例如,對于放化療引起的嘔吐癥狀,中醫常采用調和脾胃、降逆止嘔的方劑,如半夏瀉心湯、陳皮生姜湯加減等,這些藥物組合能夠調整脾胃功能,緩解惡心嘔吐的癥狀。
此外,針對骨髓抑制這一常見不良反應,中醫則重視補益氣血、滋補腎精,中醫湯劑里面的六君子湯、歸脾湯、右歸飲等,可以補益氣血,減輕骨髓抑制的程度,促進機體造血。盆腔放療引起的放射性腸炎是一個常見的并發癥,患者可能會出現大便次數增多、排便疼痛、肛門灼熱等癥狀。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白頭翁湯加減進行中藥灌腸,可以有效緩解腸道炎癥,減輕疼痛和不適感,促進腸道組織的修復。而對于放化療后的疲乏和出虛汗這些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較大的不良反應,西醫并沒有很好的治療策略和藥物,而中醫通常可以采用一些具有補益氣血、固本培元的方劑,如玉屏風散加減等,起到益氣扶正、固表止汗的作用。
針灸作為中醫傳統療法之一,在抗腫瘤輔助治療中展現了其獨特的療效。通過調節人體的氣血運行,針灸可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為放化療后的不良反應提供了積極的幫助。例如,針灸中有一些特定的穴位能夠調節脾胃功能,從而幫助恢復食欲。如足三里穴是一個常用的針灸穴,可以促進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助于緩解放化療后的厭食癥狀。針灸還可以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來緩解乏力、出虛汗等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如針刺關元穴可以溫補脾腎,增強體質,減輕乏力疲勞的癥狀;而太沖穴則被認為可以調節氣血運行,有助于緩解出虛汗等情況。
穴位貼敷治療則是將中藥制成藥膏或藥粉,貼敷于特定穴位,通過藥物的作用和穴位的刺激,達到治療不同疾病的目的。穴位貼敷應用范圍很廣,通過貼敷不同藥物及不同相應穴位,可以起到緩解疼痛、輔助治療胸腹水、止吐止咳、調節免疫等作用。例如,在腫瘤放化療過程中,患者常常會出現局部疼痛麻木的情況,而穴位貼敷則可以在相應的穴位,通過溫通經絡、逐瘀去痹,緩解腫瘤放化療所致的疼痛、麻木等不適癥狀,幫助患者渡過難關。
毫米波治療作為一種現代化的中醫治療手段,在緩解放化療不良反應中也具有顯著效果。毫米波能夠深入組織,可以增強白細胞吞噬能力,促進炎癥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化瘀消腫;提高組織細胞的功能和再生能力,加速損傷組織的愈合。化療后患者常出現白細胞下降、免疫功能低下,此時毫米波可以作用于相應穴位,促進骨髓造血、調節機體免疫力,減輕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推拿治療則通過手法刺激身體的經絡和穴位,調節氣血運行,改善機體的內環境。對于放化療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癥狀,推拿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疼痛僵硬、減少放射性水腫和運動障礙等不良反應。
在當代抗腫瘤治療中,中西醫結合的策略顯得尤為重要。現代醫學的放化療手段能夠直接殺滅腫瘤細胞,但同時也會對正常細胞和組織造成損傷。而中醫則注重調整人體的整體狀態,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中醫治療手段在緩解放化療不良反應中具有獨特的療效。在抗擊腫瘤的漫漫長路中,重視中西醫聯合治療便如走路時有兩條腿一起發力,這路便能走得更穩,也走得更遠。(黔江區中醫院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