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江區濯水古鎮位于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重點區域阿蓬江流域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帶中心區,源于唐末繁于明清,是一個集土家吊腳樓群落、水運碼頭、商貿集鎮于一體的千年古鎮。
2022年9月,濯水古鎮入選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名錄,作為全國首批“非遺旅游小鎮”,濯水究竟有何魅力?近日,記者踏上開往濯水古鎮的客車,帶你一睹有阿蓬江上明珠之稱的濯水古鎮,赴一場人間驚鴻宴。

后河古戲表演
清澈見底的阿蓬江穿鎮而過,古鎮的吊腳樓大多挨著河邊依山而建,近百戶吊腳樓隨著地形起伏變化,層巒疊嶂,鱗次櫛比,蔚為壯觀。隨行的朋友老周笑嘆:“難怪說這里是最美的土家水鄉,獨特的土家吊腳樓加上遠處那雄踞于阿蓬江上的風雨廊橋,其土家風格、唐式建筑、明清風范的組合,活似一座廊橋博物館,加上唐音、巴風、楚雨的文化點綴,為古鎮平添了諸多韻味?!?/p>
據了解,“一街、一城、一市集、三館”形成了濯水古鎮的小鎮的布局。在這里既有一條非遺商品街區,也有一座非遺美食城,以及一個非遺文創產品市集,無論是這里的渝東南非遺館,還是這里的非遺扶貧特產館,以及天理良心展館,它們都是非遺小鎮的重要名片。

雞雜長桌宴
古鎮老街是古鎮核心區,長約800米,商鋪150余間。目前,老街業態主要以濯水綠豆粉、濯水傳統小吃、濯水泉孔酒、土家族扎染蠟染、劉氏草鞋等非遺代表性項目開設的銷售店鋪為主。濯水恰如其當地讓美食與風景在這里邂逅了,讓無數旅游愛好者慕名遠道而來,當你穿行于古老的青石板老街,欣賞完古色古香的兩閣三宮后,不妨來上一碗麻辣鮮香的綠豆粉。也可以炒上兩個小菜,配上當地特有的泉孔酒。這土家“苞谷燒”的味道,像當地人的個性一樣熱烈,一碗下肚,便有些飄飄欲醉了。
非遺作為一個區域和族群的名片,天然具備稱為特色小鎮的“特”字來源,而濯水以非遺為核心打造出了一個文化產業鏈。近年來,濯水古鎮圍繞風雨廊橋、非遺文化、民俗文化、土家文化等獨特文化旅游資源,推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開發刺繡、土陶、西蘭卡普等文旅創意產品,讓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融入百姓生活,化作致富“搖錢樹”。
“一斤綠豆粉賣5元,節假日時綠豆粉每天做250公斤都不夠賣?!惫沛偩用窆唇瓘男【驮谶@里開店做綠豆粉,是業內的老師傅??粗偵系木G豆粉作坊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幾家發展到現在的近50家,產品更是賣到了重慶以外省市,勾江感嘆,“這個非遺技藝切實地帶動了百姓增收致富?!?/p>

鵲橋會
除了將綠豆粉、泉孔酒等非遺作為助民增收的重要產業,當地還把南溪號子、帥式(帥氏)莽號、土家哭嫁、小南海漁歌、吊腳樓營造儀式等非遺項目在節假日、在古鎮景區定時演出,這些演出涉及到國家級、市級、區級非遺項目26項(個),據不完全統計每年觀眾人數近2萬人次,參加互動游客達5000人次。
此外,“雞雜美食文化節”自2020年起連續在濯水古鎮舉辦5屆,以5A級景區+地道美食的配方,推介黔江旅游和美食名片;“中國第一鵲橋會”已經舉辦了3屆,在民間傳統節日七夕節期間,依托濯水古鎮的傳統民俗文化和世界第一風雨廊橋建筑舉辦,是黔江區文旅融合落地創新推出的品牌活動;濯水非遺小鎮在2022年第六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上,精心設計6000余平方米展臺,精心篩選全市120個非遺項目,集中展示并銷售具有重慶特色的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等非遺產品,讓濯水的名字享譽四方。

游客體驗打糍粑
中國的古鎮何其多、但如濯水這樣的“濯”心之地不多見,這座千年古鎮,作為全國首批“非遺旅游小鎮”,當你從橫向和縱向來了解她時,她總會比你想象中更有歷史感和滄桑感。采訪當天,我們竟不覺間就在濯水古鎮上晃了幾個小時。穿梭在古鎮的街道當中,厚重的傳統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游古鎮老街、品土家美食、看后河古戲、聽蓬江水音,在漫漫長河中積淀的豐富文化內涵已煥發出昔日的風采。
(記者 田丹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