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洶涌的洪水一度沖開位于湖南華容縣團洲垸的洞庭湖一線堤防,導致農田、村莊被淹,數千人被迫搬離。經過全國多方支援,齊心搶險,潰口被封堵。
而前兩年夏天,洞庭湖還因嚴重旱情備受矚目,并在去年8月創下1989年以來同期水體面積最小值。
洞庭湖所經歷的洪澇與干旱兩極境遇,是極端天氣頻發的典型縮影。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頻發、廣發、強發、并發的趨勢。
除了不斷提高應對突發災害天氣的能力,面對嚴峻的自然大變局,我們還需要以更長遠的時間維度和更廣闊的空間尺度,理解一系列變化的緣起,洞察其深層成因,展望其未來趨勢。唯有如此,才能以更加切實、有效的理念和辦法,守護好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
“沸騰”時代來臨?
夏至這天上午,久違的雨水落在河北中南部的小村莊。整個6月中旬,河北大部地區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比常年偏高2℃至5℃的氣溫更是加快了土壤水分蒸發,旱情迅速發展。
對于處在出苗期的玉米,這無疑是當頭一棒,一些玉米苗已經出現卷葉和黃葉。附近僅有的一口74米深的井,承擔著50畝地的澆灌任務。無奈之下,村民們只好用抓紙球來決定澆水先后。
69歲的李丙吉運氣不太好,等了兩天才澆上水。那天,他幾乎一天一夜沒合眼。
久盼的這場雨并沒有下很久,高溫再次襲來。
無論是6月北方的持續高溫,還是長江中下游多日如注的暴雨,抑或華北多發的強對流天氣、山東突然刮起的龍卷風,都不斷激起人們的感慨:“天氣越來越不尋常。”
表現劇烈的極端天氣增多,且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如此。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出的警示:全球變暖的時代已經結束,全球沸騰的時代已然到來。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5月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月,也是連續第12個月全球單月平均氣溫刷新同期最高值。
更高的溫度紀錄,正在不斷刷新。
這家機構近期發布的報告說,全球今年7月21日的日平均氣溫達到17.09℃,刷新2023年7月6日創下的最高紀錄。
但僅僅過了一天,這個紀錄就又被打破了——今年7月22日全球日平均氣溫為17.15℃,連續打破單日最熱紀錄,是地球1940年開始記錄相關數據以來最熱的一天。7月23日的氣溫仍居高位。
氣候“沸騰”,對我國也產生了直接影響。
“隨著氣候變暖加劇,我國高溫天氣呈現出首發日期提前、發生頻次增加、累計日數增多、影響范圍變廣、綜合強度增強的特點。”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說。
與此同時,伴隨氣溫升高,大氣中持水量增加,極端強降水發生的風險增大成為我們正在并將長期面對的現實。
當下,暴雨正變得越來越劇烈。今年6月導致廣東梅州平遠縣多人死亡的強降雨,16日8時至20時雨量超過300毫米的鎮有4個、超過200毫米的鎮有8個。
去年夏天,京津冀地區發生歷史罕見暴雨天氣過程,局地最大累計降雨量達1003毫米,北京市過程雨量超過華北歷史上三次極端暴雨過程。而在2021年7月河南發生特大暴雨災害期間,鄭州氣象觀測站則以201.9毫米的小時降雨量突破我國大陸小時氣象觀測降雨量極值。
巢清塵說,根據最新的氣候模式結果分析,預計到2050年我國各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將呈現發生更頻繁、影響更廣泛、極端性更凸顯的趨勢,極端高溫、干旱、強降雨等事件趨多趨強。
誰是那只“背后的手”?
災難片《后天》采用劇烈的表現形式——全球變暖、冰川融化、環流停止導致地球進入新的冰河期,向人們揭示氣候變化的惡果。
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兩者的關系究竟如何?推動極端天氣頻發背后的“那只手”到底是誰?
專家表示,所處地理位置、大氣環流變化、海陸分布、地形地勢等共同作用,造就了世界各地不同類型的氣候。大氣環流是影響天氣和氣候變化的主要變量之一。籠罩在地球上空的各個高壓、低壓系統,不斷移動、增強或減弱,帶來了不同時間的陰晴雨雪天氣。從長時間尺度看,大氣環流在一年四季中呈現一定規律,但若其出現異常,極端天氣很可能就產生了。
“氣候變暖會加劇氣候系統的不穩定,改變大尺度的大氣環流形勢,是造成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重要背景。”巢清塵說。
因此,雖然氣候變化不直接造成極端天氣,但它加強了極端天氣的觸發條件,正是那只背后“看不見的手”。
諸多數據顯示,世界上兩大冰蓋——南極冰蓋和格陵蘭冰蓋因氣候變化逐漸萎縮。除冰蓋外,南北極海冰也在快速消融,北極海冰覆蓋范圍在過去40年里減少了近50%,近年來南極海冰范圍也開始大幅波動。
冰川作為氣候的產物,反過來又對全球氣候起到調節作用。“但現在仿佛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全球變暖導致極端事件增加,高溫熱浪會隨著洋流走向極地,加速冰川和海冰融化,而極地冰川和海冰的消融又會引起更強烈的全球變暖。”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全球變化與極地研究所研究員張東啟說。
幾乎在所有氣候變化報告中,我們都能看到“冰川加速消融”的結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從事冰川研究的張東啟,有更直觀的感受。
“10多年前我去祁連山的老虎溝12號冰川時,見到一個高10米的大冰洞,但第二年再去就垮塌了,大量的冰川融水甚至沖垮了當地道路。”張東啟回憶說,1998年第一次去青藏高原參加科考時見到的冰塔林,隔10年再去遠沒有之前那么高。
氣候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貫穿古今。
從1974年開始專事歷史氣候研究的氣候專家張德二,利用各種歷史典籍包括地方志等多種史料,復原了我國歷史上多起干旱、暴雨、寒冬、炎夏等極端事件的實況,寫成《中國歷史極端氣候事件復原研究》一書。
從古代到現今類似或完全不同的極端天氣,我們可以看到氣候一直在變化,且會一直變化下去。
“一些現代未曾出現,而歷史上卻發生過的且更為嚴重的事件,倘若將來再發生,后果又將如何?”張德二提出的這個問題,正是我們要面對的。無論如何,對人類來說,應對氣候變化是無法回避的課題。
新的挑戰有哪些?
“雖然火災數量在減少,但大火數量仍未走低。”國家消防救援局森林草原滅火和航空救援司負責人馬玉春說。
他解釋,氣溫升高導致地表干旱,很多林區干到樹葉一抓就碎,加之大風天氣多,火勢蔓延很快,容易小火變大火。
一項發表在英國《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志上的研究顯示,全球極端野火的頻率和強度在過去20年增加了約一倍。
極端強降雨對水網、電網等城市基礎設施也提出更高要求。
城市不僅集聚了大量人口,也集中了重要的基礎設施,疊加城市熱島效應、雨島效應顯著,其面臨的氣候風險更為嚴峻。如何讓城市更加安全,成為公眾關注的問題。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龔道孝表示,隨著極端降水增加,原來十年一遇的降雨在未來可能會變為五年一遇,這使得原本就存在設計建設標準略低的排水管網的應對能力進一步下降。對于城市基礎設施匹配不足的問題,不能就事論事、頭痛醫頭,而應該系統全面地看待與解決。
他認為,應對極端事件帶來的新挑戰,并非只有提高規劃設計標準一條路,也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應急保障措施。簡單大幅地提高標準,不但會造成巨大浪費和設施閑置,在巨災面前也是杯水車薪。
龔道孝舉了個例子,去年夏天京津冀特大暴雨事件中有一個水廠基本未受影響。“現場調研才發現,這個廠在大門外用防汛板成功阻擋了洪水進入,方法簡便易行但效果非常好。在2021年鄭州特大暴雨時,也有部分小區采取類似措施把洪水擋在了門外。”
對于普通公眾來說,極端天氣的沖擊也已經開始影響日常生活。
7月,隨著高溫在江南等地蔓延,各地醫院熱射病患者數量開始增多。隨著近年極端高溫天氣頻發,熱射病這個高溫相關急癥中最嚴重的情況逐漸被公眾熟知。
世界氣象組織去年底發布的一份年度報告顯示,與高溫相關的死亡率可能比目前記錄的高出30倍。而許多受影響的國家并沒有提供有效的高溫預警服務。2000年至2019年間,估計全球每年因高溫死亡的人數約為48.9萬人,其中亞洲約占45%,歐洲約占36%。據估計,2022年夏季的極端高溫天氣導致35個歐洲國家的約6萬人“超額死亡”。
極端高溫頻發帶來健康威脅的同時,相應的保護和應對措施仍待完善。以勞動保護為例,雖然為戶外勞動者“送清涼”、調整優化工作環境和作業時間等逐漸被多地列為高溫勞動保護的重點,但還有不少建筑工人、在田間地頭勞作的農民,游離在高溫勞動保護之外。
未來我們能夠做什么?
回想起6月16日的轉移,平遠縣差干鎮差干村許多村民仍心有余悸。當天上午11點,村里開始上水,最高已經淹了差不多一層樓,村道被水浸泡。
村民的手機陸續收到需要轉移的短信。村民小組組長騎著摩托車,去隔壁小組拉來兩條船用于救援。村民自發劃著船,先轉移了30多人。水位迅速上漲,到下午五六點鐘村里斷水斷電,村民小組組長和熟悉附近情況的村民,趕緊挨家挨戶敲門,通知大家轉移。
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我國各種自然災害年均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和前五年均值相比下降54.3%。一方面,衛星遙感監測、無人機等技術的應用,大大提升了災害預警和處置能力;另一方面,包括“叫應”在內的應急機制不斷完善,也有效減少了傷亡。
2022年,生態環境部等17部門聯合印發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提出,到2035年,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顯著提升,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防災減災方面,水利等基礎設施將面臨更大考驗,需要進一步更新。
去年,我國增發1萬億元國債,用于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相關資金已于今年2月前全部下達,各地抓緊推動增發國債項目開工建設。
應急管理部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科技委員會主任劉傳正認為,在應對災害風險方面,關鍵要推進大應急體系建設,著力提升基層防災避險能力。希望每個社會成員都要養成防災減災的習慣,將之作為平常生產、生活考慮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才能在遭遇突發情況時從容應對。
擴大到經濟社會系統來看,有更多需要思考的問題——
雨水、溫度等氣候資源發生變化,糧食生產應如何隨之調整產業布局、種植結構?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如何提升應對天氣災害的韌性和靈活性?
極端天氣事件引發的健康風險增加,人們應如何加強對氣候敏感疾病的監測預警及防控?
相關部門、機構等正在逐步作答。
除了適應,我們能做的還有主動減緩氣候變化。
2020年我國向世界宣告,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歷史性超過煤電;推動既有建筑綠色低碳改造,節能建筑占城鎮民用建筑面積比例超過65%;森林覆蓋率達24.02%,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的國家……“雙碳”不僅成為近年來社會討論的熱詞,也正在深刻融入現實的生產生活中。
不斷刷新的高溫紀錄、逐漸消融的冰川、更加極端的暴雨,正在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次極端天氣,都在以最直接、最強烈的方式警示我們: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人類永恒的課題。 (新華社北京8月9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