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元慶(左)和已經裝箱的卷丹百合鱗莖
連日來,位于黔江區五里鎮海洋村的百合種植基地600畝卷丹百合迎來豐收季,當地村民正忙著對百合的鱗莖進行采收,經過清洗、裝箱等環節后,將銷往全國各地。
記者在現場看到,百合的鱗莖由數十瓣鱗片相疊抱合,其色如玉、其形似蓮,一個個新挖出的鱗莖,如雪球般鋪滿大地。“卷丹百合全身都是寶,它的鱗莖藥食兼備,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營養價值,它的種子是江浙滬一帶人們用于煲湯的上等食材。”基地負責人姚元慶說,今年百合鱗莖畝產量在1000公斤以上,按銷售價格20元每公斤算,每畝能給企業帶來兩萬多元的收入。
卷丹百合是怎樣在“海洋”扎下根的呢?
一年前,湖南省龍山縣人姚元慶來到重慶市黔江區,想尋找一處適合卷丹百合生長的地方來建種植基地。在對海洋村當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進行多方考察后,就立即敲定了這個地方。據姚元慶介紹,百合基地開建之初,需要協調土地流轉和聯系務工人員,當地政府和村委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幫助,這也更加堅定了他在當地發展產業的信心。
如今,姚元慶在海洋村共流轉600畝土地用于百合種植。在當地時間久了,姚元慶與當地村民的心也近了,他也從當初的“外鄉人”,變成了村民們的自家人。“有些村民需要進城買東西,我就進城辦事的時候幫他們帶回來,村民們也經常把家里新產出的蔬菜、水果等拿給我,但始終分文不取。”
姚元慶說:“當地在家的多是留守人員,收入來源不多,爭取一起攜手把百合產業做大做強,使企業能夠良性發展,當地村民也能通過流轉土地和就近務工增加家庭收入,實現雙贏。”
如玉似蓮的百合的鱗莖能給當地帶來什么樣的改變?當地村民最有發言權。
今年40多歲的羅愛是海洋村六組村民,她通過在基地就近務工,每月能夠有2000多元的收入。“我家屬常年在外務工,兩個孩子也還在讀書,家里除種了1畝水稻和1畝玉米外,還養了兩頭豬,自己走其他地方去掙錢不太現實。但現在自己通過就近務工,增收問題迎刃而解。”羅愛說。
記者從海洋村支部書記羅昌飛處了解到,在百合種植和采收時節,最多的時候有160多名村民在基地內務工,務工收入也是基地給他們按90元每天的薪酬現金結算,從不會拖欠一分,大家干起活來心里有底、手上有勁。
在姚元慶的帶動下,又有一家百合種植企業落戶海洋村,大家一起把百合產業做大做強,“我相信,村民們一定能通過就近務工過上甜蜜的生活。”羅昌飛說。
(記者 譚鵬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