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蓮花社區網格負責人(左二)與群眾交流

實時連線了解巡查情況

余海容在幫胡翠娥老人背玉米

小萬村網格員給何素華送水

市民在新建的便民橋上通行
風吹稻浪起,秋收正當時,這里是重慶市黔江區馬喇鎮,一個用土家語命名的土家族小鎮。一年多來,馬喇鎮43名網格員站在離群眾最近的地方,通過自身的一言一行辦好各類民生“關鍵小事”、 解決群眾“心頭難事”,讓“141”基層智治體系扎根當地沃土,讓當地群眾的一聲聲認可成為響徹土家山寨的幸福回響。
據悉,“141”的第一個“1”指基層治理指揮中心,“4”指黨的建設、經濟發展、民生服務、平安法治4個板塊,最后一個“1”指的是基層網格。
近日,家住馬喇鎮小萬村3網格的胡翠娥老人也迎來了她“一個人”的秋收季。看著今年自己地里即將收獲的玉米,她卻心里犯了難。
問及老人的“心頭難事”,“我夠不著、背不動、麻(方言:意為脫粒)不完啊!”佝僂著身軀、年近八旬的胡翠娥這樣說。
原來,年事已高的她先天駝背,家庭情況也十分特殊,她的丈夫重度殘疾,兩個女兒也外嫁多年,家里根本找不到勞動力。
雖然明知自家沒有勞動力,但這一畝多的玉米地,胡翠娥卻“非種不可”。原來,盡管胡翠娥家每月能夠領取足額的低保、養老保險和計生獎扶,但她更希望通過自己飼養家禽下蛋,來補貼自己的家用。
“我收的玉米全部用來喂雞喂鴨,雞鴨下的蛋我存夠一二十個就趕場天拿去賣,賣蛋得來的一二十元錢我就買點肉和自己喜歡吃的粑粑餅餅。”胡翠娥說。
看到胡翠娥老人天還沒亮就起來給玉米脫粒,小萬村3網格網格長余海容看在眼里,更急在心里。
天一亮,余海容叫來附近的幾名網格員,大家一起幫老人掰玉米、運玉米。待玉米全部曬干后,網格員們幫老人把玉米脫粒后全部裝袋,胡翠娥“一個人”的秋收季,不再一個人。
“這些年輕人在行(方言:長輩對晚輩的夸贊)。”胡翠娥老人說。
連日來,持續的高溫酷暑天氣讓家住馬喇鎮小萬村4網格的村民何素華家的水井見了底,煮飯用的水還能勉強應付,但洗衣、洗澡用水無法保證。
8月28日上午10時,她將此事反映給了4網格網格長劉毓斌。劉毓斌了解到何素華家缺水的情況后,立即在村委會用水桶裝上足夠的水,然后和網格員鄭毅于上午11時將水送到何素華的家門口。“感謝你們,進屋喝杯熱茶了再走。”臨行前,何素華用一杯熱茶,表達了對網格員們的謝意。
蓮花社區大干溪河下河壩段,一座新建的便民橋已基本完工,橋上不時有居住在河兩岸的村民過往。
“橋建成后跟以前比起來要少走幾百米的路,我們趕場、學生上學都方便。”當地村民冉俊蘋說。
便民橋的事,還得從今年6月說起。由于從下河壩到對岸的回龍山沒有橋,當地村民過往河兩岸,都要繞幾百米的路,大家出行不便。
多名村民向蓮花社區5網格網格長姚波反映后,姚波立即將該事件的文圖通過“141”基層智治平臺上報到鎮基層治理指揮中心。指揮中心接件后,一方面立即成立由指揮長牽頭的工作專班到現場調研,一方面積極安排項目和資金。如今,下河壩便民橋建成,徹底改變了當地群眾出行不便的歷史。
據馬喇鎮基層治理指揮中心指揮長、鎮黨委書記鄭軍介紹,一年多來,馬喇鎮深入推進“141”基層智治體系建設,通過數字賦能,辦好民生“關鍵小事”、 解決群眾“心頭難事”,提升群眾滿意度。
通過聚焦打造治理矩陣,讓智治平臺轉起來。持續完善“141”體系架構,設立四板塊崗位26個,將71名工作人員納入崗位管理,明確崗位職責100余項。細化梳理“四板塊”崗位職責244條、村級為民服務事項清單30條、網格員“6+1”任務清單136條,真正實現“定崗、定人、定責”運轉。
聚焦攻克難點堵點,讓智治平臺活起來。對網格員常態走訪、主動服務收集到的問題事件,按照“上報—受理—轉辦—處置—反饋”全周期管理事件處置流程,定期調度“四板塊”事項辦理情況、分析高頻上報事件、指揮多跨業務辦理,任務、事件統一由鎮基層治理指揮中心承接交辦。
聚焦狠抓清單服務,讓智治平臺亮起來。圍繞困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需求清單、服務清單”的“雙清單”服務機制,通過上報需求與下發任務“雙向對接”的方式,開展精準化、精細化服務,明確責任分工,又督促對單履職、打勾銷號,做到群眾有需求、網格有響應、服務有成效。
“下一步,馬喇鎮將聚焦‘141’基層智治體系實戰實效提升,讓‘141’基層智治體系扎根本地沃土,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認同感,讓當地群眾的一聲聲認可成為響徹土家山寨的幸福回響。”鄭軍說。
(記者 譚鵬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