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根據“情系家鄉 同心‘黔’行 建設中心城市大家談”活動安排部署,連日來,由區委統戰部牽頭、區融媒體中心配合,組建的專題采訪工作組,分赴黔江籍在外人士居住較多且比較集中的城市,開展了“在他鄉·話家鄉”專題采訪活動。本次采訪聚焦黔江在高鐵時代來臨之際的多元發展視角,通過訪談的形式,面對面與黔江籍在外黨政領導、企業家、專家學者等進行深入交流,收集前瞻性見解、成功經驗及實用建議,為中心城市建設凝聚人心、獻計出力、鼓勁提氣、形成合力,為黔江加快發展提供深度參考。即日起,本報將陸續推出專題訪談系列報道,以饗讀者。

陳官權接受記者采訪
“黔江是國市定位的武陵山片區中心城市之一和渝東南區域中心城市,只要全區干部群眾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做強工業經濟、做大商貿物流等方面狠下功夫,黔江必定大有可為。”
12月19日,黔江區“在他鄉·話發展”專題采訪及外出走訪組一行走進四川省成都市,面對面與原黔江地區首任地委書記、老領導陳官權就“黔江改革發展”“加快建設渝鄂湘黔邊際區域中心城市”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
今年84歲高齡的陳官權,曾在黔江工作多年。他曾任原黔江縣委書記、原黔江地委書記和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四川省委統戰部部長等職。1988年6月至1993年1月,陳官權任原黔江地委書記,系原黔江地區首任地委書記。

武陵山機場遠景
“產業興則黔江興,產業強則黔江強。”陳官權說,黔江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良好、發展前景廣闊。黔江要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必須在產業發展上做文章、下功夫,讓產業成為人口集聚的重要抓手、區域競爭的重要支撐。他認為,前些年,歷屆黔江區委、區政府狠抓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目前已實現“一機場三鐵路四高速”多向多式聯運格局。黔江交通暢了,但商貿物流沒有發展起來,就沒得人流。建設渝鄂湘黔邊際區域中心城市,最為基礎的是要有物流和人流,有了物流貨物的交換,就有了人流、人氣,就有了消費和交換,物流也就充實了,這樣便形成了經濟的一個集結點或者交換點。因此,我們要到周邊的秀山,或者全國商貿物流產業做得好的地方去考察學習,把好的經驗學回來,結合黔江實際,打造區域物流配送中心。

三磊玻纖生產車間
就黔江工業經濟發展,陳官權認為,要想盡一切辦法做大工業經濟,堅持把工業作為強區之本,做強主導產業,加快集鏈成群,全力以赴把工業做起來,把產業發展起來,黔江才能真正富裕起來,為建設渝鄂湘黔邊際區域中心城市貢獻力量。一是要大量引進加工型企業,沒得工業做基礎就穩不住人,那么就業就很少;二是要大力發展電子工業,黔江具備良好的交通優勢,就要想法把電子工業做大做強。三是要發展大型主導工業,比如黔江鋁加工產業就有希望,要在鋁加工產業上下大功夫,延展它的生產線,促進產業集鏈成群。就黔江文旅產業發展,陳官權認為,要做好全區旅游規劃,加大宣傳營銷,上下聯通濯水古鎮,這樣游客來到黔江就能夠住一兩天。

石會鎮中元村黑木耳基地
“當前,黔江的首要任務是發展,而發展確實是有若干的困難,任務并不比我們當年輕松。”據陳官權回憶,原黔江地區的大部分干部目標清楚、方向明白,基本不考慮自己的問題,而是一心一意努力工作,再苦再累無怨言,全力推動發展。原黔江地區時,區域發展、群眾生產生活“等靠要”“吃救濟”,當時為了解決“等靠要”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求各級干部要有吃苦精神,還要有團結艱苦奮斗,教育引導群眾“等靠要”不利于發展,要摒棄“等靠要”思想,所以就響亮地在全區提出不要苦熬,要苦干才是出路,后提煉形成了享譽全國的“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我們一邊解決農民吃飯,一邊解決財政和鄉鎮、機關干部吃飯的問題,還提出了“打基礎、建基地、立支柱”,為后來發展打下基礎。因此,作為黨員干部,要認真負責干實事,敢于實事求是、敢于承擔責任,做到為黨的事業負責、為人民負責。
“開展思想討論,把干部思想怎么樣統一起來,如何在現階段向前邁進,這是要花大功夫的。”陳官權認為,要進一步從融入國家開放大政策,要全面開放,發動大家開動腦筋,除了自己討論以外還要組織出去考察學習,看其他地方在干什么,他們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干的,找準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然后扎扎實實地做好幾件事,這樣才能實現發展。
(記者 羅躍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