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介黔江、招商引資、電子商務等方面,只要家鄉用得上,我很樂意為家鄉發展盡自己的綿薄之力。”近日,黔江區“在他鄉·話家鄉”專題采訪及外出走訪組一行走進北京市,面對面與博信集團董事長劉兵就“迎接高鐵時代 建設中心城市”等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

劉兵(左一)介紹公司相關情況
80后的劉兵,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黔江人。從家鄉來到北京創業,經過12年的發展,他將企業發展成為覆蓋10余省份,擁有20余家分、子公司規模,核心業務主要涉及文化、教育、財經三個領域。
“俗話說,‘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作為喝阿蓬江水長大的黔江人,家鄉的一草一木始終牽動著我的心。”劉兵一直關注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也希望能為家鄉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說,黔江的高鐵就要開通了,這對黔江來說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黔江也將由此融入全國交通的大動脈、主動脈中。現在距高鐵開通僅有半年時間,似乎看到了不久的將來家鄉的巨大變化和美好生活的畫面。
“黔江地處武陵山腹地,這既是我們的優勢,也是我們的劣勢。”在劉兵看來,迎接高鐵時代,需要抓住旅游不放松。劉兵說,黔江的優勢是空氣清新、景色好,劣勢是地處偏遠、游客少。隨著高鐵的開通,它的優勢依然存在,劣勢卻大大減弱。當從重慶至黔江由原來的4個小時變成1個半小時,甚至1小時時,對游客來說,黔江不再偏遠。如果黔江的旅游宣傳做得好,必然會吸引很多重慶游客到黔江旅游。另外,隨著高鐵的開通,黔江與周邊地區的交通更加便捷,人流互動更為頻繁,也會促進短途旅游。黔江的青山綠水是祖祖輩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利用好這個財富,不僅可以讓我們成為旅游大區,甚至可以成為旅游強區。當旅游強有力地支撐起黔江的GDP時,我們就走上了一條穩定健康的發展道路。
“要深挖文化內涵,講好黔江故事。”劉兵說道,黔江的故事講得好,講出影響力,就會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吸引到黔江,促進黔江的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黔江有著1800年的建制史,民族風情獨特濃郁,如年味濃厚的刨湯宴、風格獨特的風雨廊橋、原汁原味的土家十三寨等;這里也曾是紅三軍入渝的首站,被譽為“紅色故地”……這些都是我們的人文資源。有歷史就有故事,講好黔江故事就是最好的宣傳。一部電影《少林寺》,讓少林寺火了這么多年;一曲《太陽島上》,吸引了全國無數游客;開封的“王婆說媒”,吸引了全國的目光,帶來了互聯網百億次的播放量……這種以文藝作品或文化項目為形式的宣傳,比常規宣傳的影響力更大。目前,以黔江為宣傳點的文藝作品較少,黔江的文化形象還不鮮明。我們可以在這方面找準發力點,打造黔江文化的“拳頭”產品。
高新科技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智慧城市、低空經濟等將是推動未來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劉兵說,借助高新科技,升級產業做強產品對黔江發展同樣重要。作為欠發達地區,要想實現趕超,只有借助高新科技,打造特色產品,才能占領市場。比如依托我們機場優勢,發展低空旅游,低空游峽谷、游阿蓬江、游濯水古鎮,讓游客有獨特的體驗,來了還想來,能帶動更多的人來,我們的資源優勢就能轉化為經濟效益。再比如農特產品,如果能借助科技賦能,進一步進行深加工,提高品質和附加值,產品知名度和經濟效益也將得到極大提升。
劉兵表示,通過大討論活動,看到了區委、區政府改革圖變的決心和勇氣,感受到了踏實、務實的工作作風,因此對黔江的未來充滿信心和期待。他相信,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隨著政策支持、人才引進、企業引進等系列組合拳的落地,黔江一定會邁向新高度,迎來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記者 費玉瓊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