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黔江即將邁入高鐵時代,高鐵不僅縮短了與外界的時空距離,更為黔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擁抱高鐵時代,廣大干部群眾只有堅定信心,保持定力,才能穩扎穩打,善作善成。近日,記者采訪了部分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共話高鐵時代,為黔江加快建設渝鄂湘黔邊際區域中心城市建言獻策。
市人大代表楊芙蓉:“迎接高鐵時代 建設中心城市”大討論活動,為我們明確了目標路徑,錨定了發展信心,我們既要清醒認識高鐵時代在人才、資金、技術等領域擁有的顯著優勢,更要通過引智、牽線、搭橋,凝聚起打翻身仗、做追趕者、當領頭羊的“同心黔行”共識合力。就蠶桑產業來說,首先要搶抓高鐵時代帶來的發展機遇,強化科技賦能,把人才和先進技術“請進來”,其次要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讓特色繭絲綢產品通過高鐵“走出去”,促進蠶桑全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我們要立足本職崗位發揮專業優勢,增強黔江森林“碳庫、水庫”儲量,大力發展林下種植珠蘭花、食用菌等林下經濟,依托電商+高鐵物流,拓寬黔江森林“糧庫、錢庫”渠道,把生態優勢轉化為建設中心城市的發展優勢。
區人大代表陸周:區委、區政府結合區情實際,開展“迎接高鐵時代 建設中心城市”大討論活動,是一次牢記使命踐初心的大洗禮,更是重整行裝再出發的總動員。作為區人大代表,我們要充分發揮代表作用,廣泛匯聚民意、吸納民智,以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為整體推進鄉村振興建諍言、獻良策,全面激活鄉村振興的“新引擎”。擁抱“高鐵時代”,我們要緊跟時代步伐,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形式,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激發內生動力。同時,發揮高鐵帶來的交通優勢,把田園風光與人文景觀結合起來,加快鄉村旅游、文化創意、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發展,深入融入鄉村振興的宏大格局,全力以赴在奮力建設渝鄂湘黔邊際區域中心城市的新使命新征程中跑出加速度、爭當排頭兵。
區政協委員王清:區委區政府開展“迎接高鐵時代 建設中心城市”大討論活動,向我們傳遞了改革圖變、擔當實干、銳意進取的強烈信號。迎接“高鐵時代”,我們不僅要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還要在培育更多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上下功夫。只有發揮好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產業優勢,積極融入區域發展大局,才能更好地推動經濟增長、提供就業崗位、提高群眾收入。從地理相連、時空相通,到產業技術緊密互動、合作共進,我們要牢牢把握高鐵帶來的重要機遇,聚焦食品及農產品、生物醫藥、低空經濟等產業,為廣大中小企業剖析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謀劃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水平,助力中小企業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為加快建設渝鄂湘黔邊際區域中心城市強基礎、添干勁。
區政協委員劉再春:“迎接高鐵時代 建設中心城市”大討論活動,增強了廣大干部群眾勇立潮頭再爭先的信心,激發了勤思善作建中心的熱忱。作為區政協委員,我們就是要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這場生動實踐中,持續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為黔江文旅全面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黃金旅游線”,分流集散周邊旅游目的地客源謀長遠之道、建有用之言、獻務實之策、走創新之路,高質量服務區域發展大局。
高鐵時代點燃了黔江文旅產業發展新引擎,我們要緊扣旅游城市定位,充分挖掘利用峽谷峽江資源、恐龍文化資源,打造峽谷之城“引爆點”、地質之城“主題園”、休閑之城“會客廳”,做優獨占性強、吸附力強的“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區域集散核,提升市場服務力。同時完善客運集散、旅游服務等功能,統籌實施零換乘交通樞紐、旅游客運專線、游客接待中心等項目,打造成渝東南武陵山區旅游中轉港,形成黔江與周邊城市“快進漫游、內聯外暢、無縫換乘”的集散通道。
區政協委員尚飛:在當今時代,中國靈活就業人員已達約兩億,占就業人口總數的 26%左右,且呈現“高學歷”“年輕化”趨勢,成為重要就業形式。但這種就業方式也暴露出諸多問題,以網約車、外賣行業為例,雖緩解就業壓力,但其員工社會保障和工作待遇卻飽受爭議。
靈活就業人員具有去合同化、勞動供給自由化、兼職普及化、零工全職化等特點。他們多簽訂勞務協議而非勞動合同,勞動時間靈活自主、碎片化,兼職形式多樣,不少人甚至將零工作為全職工作。這些特點導致他們注重短期報酬,而忽視長遠社會保障權益。
目前,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存在以下狀況:一是繳費基數高、壓力大。養老保險繳費基數依上一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確定,且逐年增長,致使參保積極性受挫。二是工傷和失業保險缺失。因需規范用工關系和勞動合同才能參保,多數靈活就業人員無法享受這兩項保險,發生事故后常自行承擔費用,權益保障不公平。三是補貼范圍窄?,F行補貼政策僅針對特定四類人員,許多低收入靈活就業人員被排除在外。
為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首先要制定多梯次繳費基數辦法。人社局可分梯度設置繳費比例,如10%、15%、20%等,減輕低收入人員參保負擔。其次,出臺靈活就業人員工傷、失業保險,將低收入群體納入保障范圍,確保權益。最后,擴大社保補貼范圍。人社局和民政局應聯合制定申報標準,為更多靈活就業人員開辟申請渠道,使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公平、完善,讓靈活就業人員得以安心工作、放心生活。
(記者 田丹 張瑜洋 李詩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