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黔江區委統戰部牽頭、區委老干部局、區融媒體中心配合的“在他鄉·話家鄉”專題采訪組走進重慶市,與原黔江地委委員、黔江區人大常委會原主任石小川,就“迎接高鐵時代 建設中心城市”等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

石小川接受采訪。
石小川,今年71歲,曾任四川省黔江地委委員、宣傳部部長、組織部部長,黔江區委副書記,區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
“我在黔江工作十二年,對黔江是有感情的,黔江的每一個發展變化,我都很關注。”石小川說,這次區委五屆七次全會提出的“三步走”發展戰略,一年起勢(2025年),三年成勢(2027年),五年勝勢(2029年),勾畫了黔江的發展藍圖。區委這次組織在全區范圍內開展“迎接高鐵時代 建設中心城市”大討論活動,就是一個開門問政,統一思想的活動,也體現了黔江區委區政府充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廣泛匯集民智的胸懷和氣度,她非常贊同,也愿意積極地參與其中。
石小川曾任四川省黔江地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她回憶說:“黔江1988年建地區的時候,整個渝東南片區都非常窮,老百姓百分之八十都是在貧困線以下,當時地區的條件也很艱苦。那時還沒有小南海水庫,也沒有洞塘水庫、城北水庫等,吃水很緊張的時候,都要從河里面挖一個坑,抽水上來喝。但是后來大家從四面八方到黔江來,寧愿苦干、不愿苦熬,奮發圖強。養兒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我還記得當時交通非常不便,黔江到成都開會路上要走三天時間,到重慶要走兩天。為了修路,那時候真的是在苦干,沒有苦熬,經過不懈地奮斗,老百姓的溫飽基本上得到解決了。”
石小川說,到了1996年,國務委員陳俊生帶領調研組,去訪貧問苦,不要當地領導干部帶路,他自己都覺得黔江的變化非常大。他說,那是黔江扶貧攻堅的奇跡。當時有“北有臨沂、南有黔江”的說法,黔江的老百姓,黔江的干部,寧愿苦干,不愿苦熬,黔江能有今天,那確實是干出來的。“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幸福不會從天降,社會主義等不來”,那么現在與時俱進了,習近平總書記說幸福是要靠奮斗來的,要擼起袖子加油干。石小川認為,黔江開展思想大討論活動,最后一定要落實在真抓實干上,“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時代精神永遠不會過時,它是黔江寶貴的精神財富,希望能夠得到不斷發揚光大。
“現在要迎接高鐵時代,建設區域中心城市,我覺得黔江在經濟發展、醫療衛生教育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礎和優勢。”石小川認為,要建成區域性中心城市,首先是經濟要發展。要形成一個區域的發展中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經濟中心,不只是口號,僅經濟中心還不夠,還要建成文化的高地,就是說黔江除了經濟要發展好,文化、教育、科學、體育這些都是不可以忽視的。其次,黔江的文化要發展。黔江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有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像南溪號子、后河古戲,還有小南海的板凳龍,還有全區曾經風靡一時的土家擺手舞,這些都是精神財富。特別是黔江還有一大批,包括在市內外都有影響的比如作家、藝術家和文學愛好者,這些寶貴的財富,要把它用好。要發揚好黔江的民族文化傳統,多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豐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陶冶老百姓的情操,同時它對我們匯集人氣,提升精氣神,增強老百姓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推動旅游發展,吸引周邊的人來黔江,都有積極作用,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工作。希望黔江區能夠將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兩手抓,且兩手都要硬。
(記者 費玉瓊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