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蓬英子
今年七十八歲的馬婆婆,名諱淑華,身高一米五左右,是一位有著四十三年黨齡的老黨員。她祖籍安徽,早年隨父母工作變動,來黔江濯水生活。
她臉上隨時充滿微笑,從不用護膚品,卻極少有老年斑和皺紋;一頭短發,簡單地束于腦后,或用發飾網兜扎起來;她頭腦清醒,講起話來,有條有理,走路帶風,完全不會拖同行人的后腿。她每周安排固定時間,去城西做垃圾分類、環保宣導;或去訪視曾經聯系的困難群眾,隨緣提供點幫助;或下鄉去經管一下有機菜園,采摘點新鮮的蔬菜瓜果回來。她常年布衣素食,堅持讀書寫字,卻定期捐資助學救災。她常說,蔬食菜羹盡可充腹,為了身體健康,也盡量低脂純素。
一
二十多年前,認識馬婆婆時,她剛從當地建委退休。彼時,她與朋友在西沙橋旁,開了家做被服的布店。她們的想法很簡單:自己已有退休工資,完全夠生活開銷。退休后,不想坐吃等死,虛度光陰,就想開布店掙點錢,用于做慈善公益活動,救濟身邊的困難群眾,也不至于拿退休工資出來貼補。
如此晚年生活,老有所為,生命才更有意義,也不負自己曾經在黨旗下立下的錚錚誓言。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卻永遠不能變色!
布店旁有一家診所,是家夫妻店。女醫生姓李,大約五十歲,后來因為丈夫癱瘓,診所就停業了。李醫生成天在家伺候癱瘓的丈夫,身體勞累心情困苦。馬婆婆知道后,開導李醫生說:“面對困難心平氣和,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李醫生很是疑惑:“我這成天伺候一個癱瘓的病人,累死累活連門都出不了,怎么還成了最好的安排?”
馬婆婆就給她講了一則古老的故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傳說,從前有個國王,打獵時被獅子咬斷了一根手指。國王很生氣,大臣聽后卻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國王聽后更加生氣,把大臣關進了監獄。后來,國王又去打獵,遇到了食人族,所有人都被吃了,只有國王因為斷了手指遭到嫌棄而活著回來。國王回來后,立即把大臣放了出來,并向大臣道歉,覺得大臣說得對,不該把他關進監獄。大臣依然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國王不解,大臣解釋說:“如果國王沒有把我關進監獄,我一定會陪同您去打獵,我也會被吃掉!”
李醫生聽后,哈哈一笑,心情釋然了許多。她向我們轉述這個故事時,我們仿佛也明白了一些道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只要學會轉念,就會轉危為機,破迷開悟!
二
彼時,還沒有后來的扶貧優厚政策。我所供職的武陵都市報社正組織“圓我讀書夢”公益活動。根據記者報道提供的線索,布店和馬婆婆的朋友們,先后資助過五六位大學生,幫助過十多家二十多位殘疾重病家庭和困境老人,曾先后去過城南幸福院、濯水敬老院、阿蓬江敬老院、彭水保家敬老院等地看望慰問孤寡老人。
城南有吳姓兄弟倆,父親早逝,母親殘疾且另嫁,兄弟倆甚是孤苦。哥哥十幾歲就開始打零工,弟弟還在上小學。馬婆婆、薛兄、單位的蔣姐,還有幾位朋友,就開始為小吳同學的生活、衣著、教育、就業等瑣事操心。如今,兄弟倆都已經長大獨立生活,偶爾還會與大家保持聯系。
我們報社記者,曾經報道過一位任姓病人,癱瘓在床,家里十分困難。馬婆婆、李醫生、單位的蔣姐、徐姐,還有做布店生意的王姐等,一起籌錢買禮物,坐公交車到馮家,然后翻山越嶺徒步去看望,直到病人被作為民政兜底戶安置妥當。
三
馬婆婆曾經當過婦聯干部、政府文書、會計和房管所負責人。她一直愛買書、讀書、寫字,記錄事情和賬目總是清清楚楚。待她把布店從西沙橋搬遷到馬石角鼓樓巷后,還在布店內放了一個簡易書架。她自己看過的書,別人看過的書,常年有幾十本放在那里。只要是布店上班時間,大家都可以自由借閱。
曾經在網絡上聽過鐘茂森博士講解《孝經》。我很想有一本文字版的《鐘茂森博士細講孝經》。不料沒過幾天,就在馬婆婆的布店里心想事成了。后來,我認真學習了多位專家講解《孝經》,結合自己的學習心得和做家庭教育志愿者的踐行體會,多次受邀開講座分享讀書心得。
2024年5月,我主講的《讀<孝經> 行孝道 爭做有道德的中國好母親》網絡微課視頻,被重慶市婦聯評為家庭教育優質課,在網絡上進行展播。這些都得益于馬婆婆和朋友們多年的鼓勵、幫助和支持!
馬婆婆退休后,持續不斷地參與公益活動。除了開布店籌錢幫助困難群眾,她還受邀到全國各地做公益活動志愿者。如今,馬婆婆年近八旬,不再開布店,也很少外出參與公益活動。她在朋友的幫助下,與志愿者們一起,常去城西街道居民小區宣導垃圾分類。她們把可回收垃圾賣錢后,全額用于捐資助學救災,捐款收據在群里公示,接受大家的監督。
值此新春佳節,謹以此文向她和志愿者們致以崇高的敬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