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秀山自治縣鐘靈鎮秉持“生態立鎮、產業強鎮”的發展方針,堅定不移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之路,探索建立“林下經濟”的價值實現新路徑,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到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全局之中,讓郁郁蔥蔥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林下經濟激活閑置資源
打造綠色致富新天地
“我剛買了113斤白術種芽,計劃買200斤回去發展2畝地的白術。”74歲的大爺楊勝曉一邊選購白術種芽一邊說,“看到李世遠他們種植白術收入大,我也想來栽點。”
李世遠本是油茶種植戶,但油茶投資大、見效慢,有7至8年的生長周期。為了更有效地利用閑置的土地資源,他從2023年開始在油茶地里套種生長周期較短的白術。
“空著的土地實在可惜了,本只打算種點白術,以短養長。不料2024年白術價格大漲,從8元/斤漲到了17元/斤。我套種的100畝地產出了超萬斤的白術,收入超170萬元,這真是意外之喜。”李世遠笑得合不攏嘴,滿心歡喜地說。
消息傳開后,村民們紛紛前往加工廠購買白術種芽。一天之內,李世遠就成功地將5000余斤白術種芽銷售給了40余戶村民。
在李世遠林下成功種植白術之后,鐘靈鎮凱堡村的余天華利用700米海拔原始森林的自然條件種植了15畝重樓,經過5年的生長周期,畝產值12萬余元,為林下經濟的發展樹立了典范。
林下經濟,這一巧妙融合自然生態智慧與現代農業科技的創新發展模式,在解決了土地稀缺與投資回報周期長等問題的同時,高效利用林下資源,維護生態平衡,為群眾增收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生態茶葉全產業鏈發展
引領鄉村走向富裕之路
鐘靈鎮地處太陽山脈,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以黃壤土、紅壤土為主,多呈弱酸性。其高海拔、多云霧、富土壤的生態優勢成為鐘靈人發展優質品牌茶的生態家底。
這段時間,鐘靈鎮凱堡村村民們正忙著對茶樹進行管護,在這個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專業茶村里,全村2500余名群眾共擁有1.2萬余畝茶園基地,這些茶園基地每年干茶產量800余噸,實現了1.6億元的產值,使得村民戶均年增收2萬元。這些增收也是村民們堅持綠色優質發展,守住“干凈茶”底線的回報。
來到茶基地,在連綿起伏的山間,壟壟茶樹青翠欲滴。凱堡村黨支部書記陳仲元介紹說:“在助力茶葉生態提質方面,凱堡村更多地選擇牲畜糞便及雜草等自然發酵的有機肥,以保證山青水綠,讓我們的茶是真正的干凈茶、放心茶。”
據了解,2021年凱堡村被譽為“重慶茶葉第一村”,2022年凱堡村的秀山毛尖栽培與制作技藝被授牌為重慶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近年來,鐘靈鎮將茶產業作為鐘靈的綠色生態產業、特色優勢產業來抓,大力實施品牌戰略,重點打造了“鐘靈銀毫”“鐘靈秀芽”等20多個鐘靈茶品牌,并榮獲了國家有機茶認證、國家綠色食品認證、重慶市著名商標等一系列榮譽。如今,全鎮茶基地面積達2萬余畝,擁有茶葉專業合作社6個,茶葉加工廠12家,輻射帶動茶農1600余戶共8000余人,年干茶產量1200噸,實現產值2.4億元,充分展現了鐘靈鎮茶葉作為特色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和潛力。
與此同時,鐘靈鎮依托茶山、茶園及茶葉資源,連續多年舉辦茶文化節,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體驗采茶樂趣、游覽茶山美景,并帶動“庭院經濟”發展,實現了群眾生產、生活、生態相互融合,居民和游客共享“生態紅利”。
構建生態保護機制
守護并提升生態產品價值
在推動生態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鐘靈鎮通過頂層制度設計和法律法規約束保護生態環境,并以環境保護維護生態產品價值。
鐘靈鎮在堅守12萬畝林地紅線的基礎上,實施造林5萬畝,將森林覆蓋率提升至80%。該鎮全面實施“河長制”,加強太陽山市級自然保護區、梅江河源頭、鐘靈水源保護區生態保護,確保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鐘靈鎮宣傳統戰委員王雨婷表示:“我們已新建兩處污水處理廠,并規劃每年為2個村莊鋪設污水管網,從根源上徹底消除污水直接排放的問題。”
如今的鐘靈鎮,生態與產業并駕齊驅,相互促進,共同譜寫著綠色發展的新篇章。未來,鐘靈鎮將繼續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核心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努力打造成為生態與產業和諧共生的典范,為全鎮人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記者 姚華順 通訊員 廖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