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地培育的赤松茸
本報訊(記者 李詩素 文/圖)“以前桑葉采摘完,是把這些桑枝砍來堆放在土邊上,等干了就燒掉,搞得烏煙瘴氣的。現在則是把這些桑枝利用起來培植食用菌,農戶不僅增加了一份收入,村莊也變環保了。”近日,在黔江區石會鎮關后社區的食用菌基地,正在采摘赤松茸的村民向業運說。

村民將采摘的赤松茸裝上車
據了解,石會鎮農業產業主要以蠶桑為主,屬以前的蠶桑大鎮。每年在桑葉采摘完后,桑枝便成了農戶頭疼的一件大事,很多村民采取就地焚燒。此舉不僅污染周圍環境,還容易引發山火。近年來,該鎮引進農業開發公司,聯手西南大學對食用菌培養基進行技術創新,將過去的木材、玉米秸稈等原材料,改為全用桑枝做菌棒,并把種植食用菌后的廢棄菌渣做成生物有機肥,既生態,又環保,還解決了蠶桑產業大戶桑枝廢棄的問題。
該食用菌基地負責人李偉介紹,桑枝食用菌是回收當年農戶砍伐的廢棄桑樹枝條,作為生產桑枝食用菌棒的原材料,將收來的桑枝條粉碎后,經過發酵、消毒等工序,再加入菌絲制作而成,袋料仿野生種植,不但降低了桑枝焚燒給環境帶來的污染,而且給當地蠶農帶來了額外的收入。
目前,基地以全桑枝菌種研發,根據不同季節培育出桑枝香菇、黑木耳、猴頭菇、秀珍菇、赤松茸等,全年可生產菌種菌棒200萬棒,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與鄉村振興的一個特色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