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殘疾人入戶送簽(資料圖片)

趕場天統一給當地村民辦理取證業務

給地災監測員(中)指導操作流程

給滑坡地帶民房拉上安全警戒帶

發放宣傳資料

工作人員入戶走訪
黔江區南海規劃和自然資源所(以下簡稱南海所)是黔江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設立的十四個基層所之一,駐地在小南海集鎮,主要負責小南海、中塘2個鎮的規劃和自然資源相關方面的工作。一年多來,南海所以“三特政務服務”為指引,持續關注特殊群體的特別政務需求,提供特色服務;堅持群眾導向,牢記為民服務宗旨,深化基層所“放管服”改革,努力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優化辦證流程
簡化辦事流程,并案辦理同一宗地多類型不動產登記。家住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七旬老人秦珍宇原有三間房屋,2018年不幸遭遇火災,其中的兩間房屋及產權證書被燒毀,按照《重慶市土地房屋權屬登記條例》相關規定:“不動產權證書遺失、損毀的應向登記機構申請補發;房屋面積發生變化的應進行變更登記,同時收回原產權證。”為避免遺失補證房屋面積不實和變更登記無法提供原產權證書的問題,同時節約登記時間及成本。采取遺失補發和變更登記并案辦理的方式為秦大爺補辦房屋產權證。類似情況的還有家住中塘鎮迎新村2組的陳城等10余戶,陳城2021年4月申請原址翻建房屋,2022年建設完成,2024年申請新建農房不動產登記。經核實,陳城戶原房屋房產證尚未注銷,南海所隨即決定將已拆除的舊房產權證注銷與新建房屋初始登記并案辦理,進一步節約了不動產登記辦理的時間。
持續落實辦證“流程”簡化,“高效”服務農民群體。首先,通過在農房驗收階段提前介入,將不動產登記前期測繪和權屬調查前置到與新建房屋驗收同時進行,減少群眾在農房不動產登記中的時間消耗;其次,通過農戶提交農房不動產登記預申請或口頭承諾申請,在政府出具驗收合格資料后,依據新建房屋申請資料,將審核、公示、系統錄入前置,減少農民群眾跑路次數;最終,將權利人申請受理、登簿、制證、核發同日實施,大大壓縮辦證時間。該做法已通過李正邦等30余戶初始登記對象完成試點,并在南海所推廣運用,成效極為顯著。從申請受理到制證核發整個流程僅耗時“三小時”,較《重慶市土地房屋權屬登記條例》中規定的十五個工作日辦結時限,縮短了99.16%。
“零時差”辦結部分種類不動產登記業務。南海所以“三特政務服務”為指導,“容缺受理”農村不動產登記申請,從簡索取農村不動產登記申請資料,從快服務農村群眾,讓農村群眾“少跑路”。通過這些措施,群眾需要提供的資料減少了,等待的時間縮短了,辦成之后滿意了。完全使遺失補證、抵押、解押等部分農村不動產登記業務實現“零時差”辦結,大大提高了為農村居民辦理不動產登記的服務質量。
創新服務方式
開展送證、送簽上門等方式,緩解群眾“辦證難”問題。家住小南海鎮大路社區2組的周正奎是一位年逾七旬、腿腳不便的殘疾人,長期坐輪椅,依靠低保過活,兒子長年在外務工,兒媳在家照顧老人兼送孩子讀書,還要從事農業生產,難以抽出時間到南海所辦理不動產登記。了解情況后,南海所工作人員專程上門服務,通過送證、送簽上門等方式,幫助周大爺順利完成不動產登記。
利用趕集日,設立臨時辦公點,貼心服務農村群眾。長期以來,農村居民散居在鄉村各地,辦理不動產登記業務“來回跑”十分不易。為提升農村不動產登記政務服務水平,方便農村群眾辦理農村不動產登記,今年以來,黔江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南海所多次利用趕集日設立臨時辦公點,實現了農村不動產登記“當場辦、當天辦”,從“辦公室”走向“街邊”,只是為服務群眾向前邁出的“一小步”,卻是為需要服務的農民群眾創造了一條不動產登記的“便道”,一條“捷徑”。我們要讓群眾看到,農村不動產登記政務服務有我們,我們一直都在。通過開展“街邊”政務服務的方式,南海所已累計為群眾辦理不動產登記27宗,極大地減少了群眾不動產登記“來回跑”,群眾需求登記“無門”的情況。
確保服務提升
積極開展政策宣傳,讓不動產登記制度深入農村群眾心中。通過開展不動產登記政策進鄉鎮、進村委、進院子等活動,累計開展政策宣傳30余次,發放《不動產登記一次告知書》等宣傳資料3000余份,收集群眾意愿70余宗,聽取群眾建議20余次,并以此改革工作,為更優服務群眾打下了堅實基礎。
積極入村入戶摸排,了解轄區內農房不動產登記情況。利用不動產登記或其他工作走村入戶機會,在轄區內積極開展不動產登記情況摸排,梳理未辦理農房不動產登記證書房屋相關情況,“因戶施策”“對癥下藥”積極為吳元周等23戶群眾辦理了農房不動產登記。
以“三特政務服務”為指導,把農房不動產登記作為特別政務需求;以主動,便捷,高效,貼心為特色服務。不斷創新農村不動產登記政務為民服務方式,實現農村不動產登記“一個電話,一次上門,一窗辦結”的“三個一”目標,確保轄區農村不動產登記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記者 譚鵬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