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這一年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突出穩進增效、除險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強企工作導向,積極謀發展、惠民生、保穩定。扎實開展大調研、大討論,凝聚共識,重塑機制,奮力拼發展,高效抓落實,形成帶頭干帶動干、抓得快抓得實的良好氛圍,推動主要經濟指標企穩回升,全區改革發展呈現新氣象、展現新作為。
六個主要指標
全年地區生產總值393.5億元、增長5.4%
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3%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3%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3%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9.7%
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1%。
六項工作取得突破
①重大戰略承接有力。融“雙圈”提質擴圍。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承接“川渝通辦”362項、辦理業務3000余件。
②產業體系日趨完善。工業發展穩中有進。規上食品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4家,總產值達85.3億元。
③發展活力不斷積蓄。重點改革落地見效。實行重大項目“一對一”服務,新簽約招商項目當年開工率達94%。
④城鄉發展協同推進。城市品質穩步提升。黔江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市政府批復,定位我區為“渝鄂湘黔邊際區域中心城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東進南下開放門戶”。
⑤民生福祉穩步增進。教育質量不斷提升。
⑥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社會治理效能提升。
2025年,要圍繞加快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強化武陵山區現代化產業高地、公共服務高地、旅游集散中心、綜合開放門戶、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五大支撐”,增強城市集聚力和區域服務能力,全面提升重點改革、項目建設、民生保障、社會治理實績實效。
做好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市委六屆六次全會、市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和區委五屆七次全會、區委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力迎接“6·30”高鐵通車,以建設渝鄂湘黔邊際區域中心城市為統領,奮力拼經濟、拼發展、保民生、保穩定,在現代化新重慶建設中譜寫黔江新篇章。
主要預期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 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
工業投資增長1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
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標達到國家約束性要求
具體抓好九個方面工作
1、堅持盤活存量、做優增量
打造武陵山區現代化產業高地
實施挖潛增效行動:精準落實困難企業幫扶措施,推動閑置廠房煥新利用,推動企業閑置產能重啟生產。
實施扶優扶強行動:謀劃推動50萬噸玻纖擴能項目,盤活10萬噸電解鋁產能。新增科技型企業80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
實施投產達效行動:全面投產煙廠易地技改項目,打造百億級現代化工廠。實施8個項目技改,開工建設58個產業項目。打造75萬千瓦新能源基地。
實施精準招商行動:招商到位資金40億元。打造航空產業園,做強鮮菜火鍋食材產業園。
實施企業家成長行動:出臺企業家優待政策,全力惠企、援企、穩企、強企,營造安商、重商、親商、富商氛圍。
2、堅持提質擴容、塑造品牌
打造武陵山區公共服務高地
打造區域教育高地:建設渝東南優質高中教育基地。加快創建教師進修學院,創成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打造環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
打造區域醫療高地:高質量完成國家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提升“六大中心”急危重癥救治能力。
打造綜合服務高地:支持31家中央、市駐黔單位高效運行。引導全區58家金融機構豐富產品,打造區域金融中心。
3、堅持整合資源、協同發展
打造武陵山區旅游集散中心
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推動“1個5A+7個4A”景區“串珠成鏈”,把恐龍化石發掘過程轉化為文旅項目。做好濯水景區“水文章”,打造紅色旅游和少數民族風情地標。
建設區域旅游集散地:聯動周邊區縣(市)打造“神秘渝東南、精彩大武陵”精品旅游線路,創成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
提升運營服務軟實力:A級旅游景區購票人次突破200萬,接待游客人數增長20%、過夜游客增長15%,文化旅游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8%。
4、堅持戰略引領、激發活力
打造武陵山區綜合開放門戶
積極融入重大戰略:以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引領,加快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推動無水港建設,帶動外貿加工等產業發展,貨運量、貨值均增長15%。
打造綜合開放樞紐:實現快聯重慶、暢達全國。加快機場跑道延長、高鐵快運物流基地等項目前期工作,有序推進450萬噸鐵路貨場建設,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8%。
建設區域消費中心:迭代打造具有中心城市辨識度的商街商圈,全面激發家電、家居、汽車等大宗商品消費活力,搭建網絡營銷平臺。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推動惠企政策精準直達、免申即享。持續開展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假作為專項整治。
5、堅持強城聚人、重農固本
打造武陵山區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
全面優化城市布局:推動政務服務向新城集聚,精雕細琢編制城中村改造項目方案。
強化城市建治統籌:實施城中村改造項目、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新建天然氣管道50公里,建設市政雨污水管網30公里。
夯實農業農村基礎:新建高標準農田1萬畝,糧食產量4.68億斤以上。加快水市、鵝池等12條鄉鎮連接線公路改造。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打造20萬噸肉類屠宰加工產業鏈。實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12萬畝。
6、堅持問題導向、守正創新
全面提升重點改革實績實效
落實重大改革部署:高標準編制“十五五”規劃。加快數字重慶建設,加快建設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
深化高新區改革:增強高新區“特區”屬性和經濟實體功能。聚焦“一主兩特一支撐”產業體系,完善資產運營、產業投資、供應鏈、類金融和物流服務等五大功能。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圍繞主業方向,優化國企內設機構設置。持續壓減債務成本、企業數量、管理層級,推動國企市場化轉型。
7、堅持搶抓機遇、用好政策
全面提升項目建設實績實效
謀劃做實項目儲備:圍繞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所需,確定重點項、排出優先序,滾動建立1000億元投資規模項目全量庫。
強化項目要素保障:滾動安排項目前期工作經費4000萬元,推進G319國道改造等重大項目完成可研。
全力推動投資放量:實施政府投資和區屬國有企業投資項目162個、年度計劃投資130.5億元;推動社會投資項目119個,年度計劃投資108.6億元。提速88個在庫重點項目建設等。
8、堅持為民惠民、可感可及
全面提升民生保障實績實效
落實社會保障政策:全年引進各類人才1200名。城鎮新增就業1.5萬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億元。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穩定在97%、95%以上。新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972套、保障性租賃住房107套,公租房分配率達90%。
強化重點群體關愛:探索多元化養老模式,加強未成年人關愛,保障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落實殘疾人社會福利和優待政策,落實退役軍人和隨軍家屬安置計劃,兌現撫恤優待政策。
提升文體發展質效:實施文體惠民工程,免費開放文化館、美術館、圖書館,開展大型群眾文化活動20場次,藝術普及免費培訓5000人次,打造全民健身先進區。
9、堅持除險固安、守牢底線
全面提升社會治理實績實效
防范化解重點風險:堅決遏制新增政府隱性債務和違規融資,確保債務風險總體可控,政府綜合債務率持續下降。持續推進危房改造、老舊公房整治。全面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守住生態環保底線:城鄉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50天以上,廢棄農膜回收利用率98%以上,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全面推行河長制、林長制,落實長江十年禁漁規定,綜合治理水土流失10平方公里,生態修復關閉礦山14公頃。
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提升“141”基層智治能力,打造數字警務場景,構建協同高效新型警務運行模式。放寬城鎮落戶條件,實行戶籍數字化管理。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務,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加強殯葬服務管理,深化燃氣管道“帶病運行”等專項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