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通訊員 楊芙蓉 曾召揚 文/圖)3月12日,正值全國第47個植樹節,黔江區林業局聯合石會鎮政府在石會場鎮舉辦“優良鄉土樹種推廣暨種子法宣傳”主題活動,將楨楠、楓香、大葉櫸樹等良種苗木免費送到村民手中。
據悉,本次活動發放的苗木有重慶市林木種苗站統一組織采購的公益性良種苗木楨楠、楓香,還有區級保障性苗圃(博通公司)贈送的良種大葉櫸樹、珠蘭花等苗木1萬余株,將陸續發送到石會、舟白、黎水、馬喇等街道鄉鎮栽種。本次“送技術、送種苗、送法律”的“三送下鄉”惠民行動,既為春日的武陵增添新綠,更以生態“小切口”撬動綠色發展“大文章”,為厚植生態底色注入新活力。
活動現場,村民有序領取楨楠、大葉櫸樹、珠蘭花等苗木。技術人員現場講解栽培要點,普法宣傳也同步展開,通過案例展板、法律咨詢等形式普及《種子法》,警示非法采種行為,強化種質資源保護意識。現場發放普法資料500余份,解答咨詢80余人次。
村民們表示:“既領到好樹苗,又學到了法律知識,今后要科學管護這些‘綠色財富’。”
據了解,本次發放的苗木兼具生態與經濟價值:大葉櫸樹,選自市內外85株優樹基因,抗逆性強,成活率達90%,適合庭院綠化,秋季葉色金黃可提升鄉村景觀。珠蘭花,采用“采穗圃+林下種植”模式培育,耐陰特性與楠木林形成互補,可加工花茶,畝均年增收2000元;楨楠、楓香,市級審定良種,適應性強,可用于荒山造林和生態修復。在石會鎮工村民將珠蘭花苗套種于柚子、楨楠林下下,推廣“楨楠+珠蘭花”“果樹+觀賞苗”等組合立體模式,既豐富景觀層次,又拓寬增收渠道。
近年來,黔江區將鄉土樹種繁育作為生態建設重要抓手,建成“3基地+1庫”(櫸樹良種基地、檫木采種基地、保障性育苗基地鄉土樹種基因庫)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年育苗能力達60萬株,支持渝東南生態修復、武陵山區石漠化治理等項目。本次發放的櫸樹等苗木,正是區保障性苗圃“訂單育苗”模式的成果,苗圃定向培育,既保障造林質量,又降低造林成本。從種苗下地到綠樹成蔭,從普法宣傳到產業培育,黔江區正以鄉土樹種為紐帶,書寫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