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鉗嘴鸛首次現身秀山自治縣清溪街道,被一攝影愛好者進行拍鳥活動時發現。該縣林業部門聯系多部門依法強化保護措施。
鉗嘴鸛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中型鸛類,體型相較于黑鸛略小。其體羽以灰白色為主,飛羽和尾羽呈黑色,喙為灰黃色,腿則為紅色。從外形上看,鉗嘴鸛的嘴猶如鉗子,中間的弧形缺口宛如開罐器,憑借這一特殊構造,它們能夠輕松打開貝類等食物的外殼,獲取內部的美味,而無需像部分鳥類那樣將食物囫圇吞下。
據林業相關專家介紹,鉗嘴鸛其喙有明顯缺口,而且比較大,外形有些像蒼鷺和東方白鸛。經過相關資料查證表明,這是一種主要棲息于南亞、東南亞地區的鸛類動物。在自然分布上,鉗嘴鸛主要見于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等熱帶地區。
“鉗嘴鸛出現在秀山,一方面說明近年來本地氣溫較為適宜,另一方面也彰顯了人們在濕地保護方面成效顯著,為這類珍稀鳥類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該縣林業局相關人員介紹。
在我國,原本并無鉗嘴鸛的相關記錄。直至 2006年10月,它們首次在云南大理洱源縣被發現,此后,國內多地陸續有了關于鉗嘴鸛的觀察記錄,范圍從云南逐步擴展到廣西、貴州、廣東、四川,甚至遠至青海玉樹和河北平山。
此次在秀山發現鉗嘴鸛,是在清溪場街道的河道濕地附近,這記錄填補了秀山鳥類觀測的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鉗嘴鸛,靴隼雕、短趾雕、白腹鷂、紅隼、游隼、黑翅鳶、烏雕以及灰鶴等多種猛禽也相繼在秀山現身。目前,秀山已成為數百種鳥類的棲息地,見證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
據清溪街道觀鳥協會會長介紹,鉗嘴鸛的出現有一段時間了,開始大概有二三十只成群結對盤旋于農田上空,有時結對在農田間捕食。接到群眾舉報,近段時間疑似有人捕殺鉗嘴鸛。對此,秀山縣林業局高度重視,立即與當地派出所等部門取得聯系,讓他們協助排查疑似捕殺鳥類的人員和車輛。林業部門也展開了保護鳥類的法治宣傳,刷標語,拉橫幅,安裝宣傳警示牌,派出志愿者走村串戶,向群眾宣傳鳥類保護的法律法規,讓大家共同保護環境,愛護鳥類,提高愛護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記者 姚華順 通訊員 石佳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