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楊芙蓉)近年來,黔江區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充分發揮林草科技在良種繁育、生態修復、惠農服務及林下經濟等領域的牽引作用,助推林業高質量發展。
科學選育,良種培育結碩果。構建“3基地+1庫”良種培育體系,即1個市級重點林木良種基地、1個市級保障性苗圃、1個市級采種基地和1個種質資源庫。成功選育大葉櫸樹、檫木2個市級林木良種。建成黔江首個鄉土櫸樹市級良種基地170畝,收集市內外優良種源85個,年供優質櫸樹種30公斤;依托國有林場培育高山檫木采種基地102畝,年采種100公斤,輻射8個區縣供種300公斤。新建市二級保障性苗圃,年育苗能力達200萬株;掛牌保護黃杉和鐵堅油杉種質資源570株,為全區良種推廣和標準化造林奠定堅實基礎。
科學修復,增綠添彩有特色。以“科學修復+多元融合”為路徑,統籌推進生態治理:完成渝東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綜合治理34萬畝,建設生物防火隔離帶63.4公里,優選木荷、油茶等兼具防火與景觀功能的鄉土樹種,打造四季多彩森林廊道,串聯康養旅游、自然研學等綠色產業。同步實施阿蓬江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修復150畝,建成“小微濕地+”示范點6個,形成“濕地修復+景觀提升”技術樣板,激活生態價值轉化新動能。
科技幫扶,惠民富民見實效。構建“科技特派員+專家+技術骨干”三級服務體系,16名專家組成4個團隊結對幫扶石會鎮、太極鎮等重點鄉鎮。其中市級科技特派員徐兵牽頭組建“3+3+25”蠶桑服務隊,全年開展技術指導1000人次,破解產業難題40余項。創新推廣“桑園七升一降”模式,全齡人工飼料養蠶單產達31.2公斤,建成桑樹品比園2個,帶動鮮繭收購8萬擔,養蠶戶售繭收入2.04億元,推動2家絲綢企業技改升級,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2億元。針對各村主導產業需求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助推油茶、食用菌示范片打造,林花、林菌、林蜂產業擴面,實現多元產業擴面增效。累計培育林業產業科技型企業19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全區林業全產業產值達40億元。
科研聯動,興林路徑有突破。聯合西南大學制定《全桑枝綠色食用菌栽培技術規程》地方標準,推動桑枝資源高值化利用;與市林科院共建武陵山森林生態定位觀測站,助力黔江國家森林公園獲評“中國森林氧吧”;攜手中國農科院、重慶旅游職業學院開展“珠蘭林下高效栽培技術集成及應用研究”,為特色林下經濟提質擴面提供技術支撐。成立重慶市蠶業科學技術研究院黔江分院,打造“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示范基地”協同創新聯盟,探索山地蠶桑絲綢產業產學研用融合發展新路徑。
下一步,黔江區將加快構建林草科技推廣與標準化體系,強化人才隊伍和科技服務平臺建設,持續為林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創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