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田丹 文/圖)近日,記者在黔江區白石鎮中河社區“桑+菌+土豆”套種示范基地里看到,村民們正在地里采摘成熟的赤松茸,一派繁忙的采收景象,而刷白的桑樹干與林下破土的赤松茸構成錯落有致的生態圖景。
“這片占地50畝的桑園,春夏養蠶收繭,秋冬種菌采菇,土地利用率提升了90%,畝均年產值突破3.5萬元。”基地負責人田彪邊采摘赤松茸邊告訴記者,“3月以來,我們基地日均采收1000公斤,50畝總產預計7.5萬公斤。1畝赤松茸年消耗5噸桑枝,這就需要大量收購桑枝,讓原來廢棄污染環境、容易滋生病蟲害的桑枝變成了蠶農戶增收,每畝增收500元。桑菇套種不僅增加了桑園復種指數,提高了畝桑綜合效益和土地的綜合利用率,還通過實施一田兩產業,有效增加了產業效益。”
自從有了這個“桑+菌+土豆”套種示范基地,周邊的留守勞動力,有了掙錢的好去處,“我們會優先聘用村子附近的勞動力采摘蘑菇、基地固定務工人員有15人,高峰期30余人,人均年增收1萬多元。”田彪表示,一個人富了不算什么,關鍵是能為鄉親們增加點收入。
這邊林下菌菇種植為群眾開出“致富良方”,那邊沙壩鎮海拔較高的森林中,由重慶圣勃農業有限公司聯合四川金實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林下種植仿野生天麻即將結出“幸福果實”。
“目前看來天麻長勢良好,林下立體天麻種植技術易于掌握,既適合規模化發展,也適合農戶家庭發展,不僅破解傳統天麻種植‘種一地、換一地、歇三年’的難題,還確保了天麻種源純正、實現高產穩產,能夠有效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對生態環境也不造成破壞。”沙壩鎮農業產業服務中心主任田維民提起發展打造林下仿野生天麻種植基地的優勢很是激動。
據悉,為提高農戶種植的積極性和信心,公司采取“公司+村集體經濟+農戶”的運營模式,吸引10余戶農戶種植了20畝天麻,并全程提供技術指導、保底收購等服務。
這僅僅是黔江區發展林下經濟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黔江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借力山區優勢,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綠色空間,發揮林業專業合作社、林下種養大戶、重點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全力促進資源增質、林業增效、農戶增收,不斷擦亮生態底色,提升發展成色。截至目前,共建成“桑菌”示范片1000畝,發展“桑菜”12000畝,試種“桑藥”70畝,探索林下種植珠蘭花、天麻各20畝,鞏固林下養蜂3萬桶。石鐘山康養旅游特色產業文化園獲批“市級森林康養基地”。林下經濟正逐漸成為全區林業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未來,黔江區將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抓手,全面深化林權改革取得成效。持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聯戶經營,扶持示范性新型林業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多式聯營,穩步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堅持多模式發展、多品類共存,積極推廣林菌產業,有序發展林藥、林花、林蜂和森林康養產業,科學引導林下養殖,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