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徐朝政 文/圖)近日清晨,在黔江區下壩河堤上,有的市民在健身器材上壓腿,有的在單雙杠上拉伸,還有的在河堤上跑步,晨光灑在他們紅潤的臉龐上。“以前要坐四五站公交車去體育館,現在出小區500米就有大眾健身區,我們老年人鍛煉更安心了。”市民張華芬女士的話語里透著滿足。這幕場景,正是黔江區全面推進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的生動縮影。
放眼全區,在金溪鎮,依山而建的森林健身步道萬步天梯串聯起云霧山鄉;在濯水古鎮,風雨廊橋和運動場地相映成趣;在偏遠的石會鎮中元村,也建起了配備健身器材的“微型健身園”。近年來,黔江區大力提升健身設施覆蓋范圍,目前,行政村籃球場全覆蓋,人均公共體育場地面積超2平方米,并通過新建大型體育公園和持續財政投入進一步優化布局,未來隨著新城聽松嶺體育公園等項目的建成,覆蓋率與品質將同步提升,充分構建起“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體彩公益金補充”的多元投入機制。
“現在城里有的我們村都有!”近日,在太極鎮新建的健身廣場上,帶著孩子玩耍的村民李女士笑著說,村民干完農活出來跳跳廣場舞,孩子在健身器材上鍛煉,大家其樂融融。另外,黔江還常態化舉辦各種賽事活動,通過山地馬拉松、跑客節、籃球聯賽、足球杯賽等各類群眾性體育賽事,帶動籃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等30余項體育項目全面發展,年均舉辦各級各類賽事及交流展示活動100余場,參與人次達10萬人次以上。
智慧化升級成為黔江健身設施建設的新亮點。在體育館外的廣場,太陽能充電的智能健身器材格外醒目。市民掃描二維碼即可獲取運動數據,系統還能根據年齡、體質推薦訓練方案。夜幕降臨,體育場旁邊的籃球館的室內籃球場燈火通明,張先生剛結束一場比賽,他告訴記者,公司就在附近,下班過來打場球特別解壓。從城市到鄉村,從晨曦到星夜,完善的健身設施正悄然改變著黔江人的生活。
記者從黔江區政府獲悉,黔江區堅持公共場地設施能開盡開、應開盡開,每年安排資金200余萬元支持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提升城市公共體育場館運營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體育部門所屬大型體育場館(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及附屬健身場地全面實行免費低收費開放。安排資金30萬元加強智慧化體育場館建設,游泳館已實現網上購票等功能,市民健身更加便捷。鄉鎮街道實現全民健身中心全覆蓋。
區財政大力支持場地建設,強化群眾體育供給,著眼城鄉不同需求,聚焦人群密集區,注重場地的實用性。每年投入近2200萬元,不斷增加體育基礎設施,基本實現了城鄉十五分鐘健身圈目標。2023年安排資金1200萬元用于新建鄉鎮街道籃球場等體育基礎設施、老城全民健身中心項目。2024年安排資金585萬元,保障鄉鎮街道新建和改擴建體育場地,推動市民健身場地由“從無到有”向“從有到優”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