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賢畢至,聚力賦能。
4月21日,由重慶市規劃自然資源局、重慶市文化旅游委、黔江區人民政府主導的重慶黔江“恐龍+文旅”融合發展學術交流會在黔江隆重舉行。來自恐龍研究領域、文旅產業界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黔江正陽白堊紀恐龍化石群保護與研究工作積極建言獻策,為“恐龍+文旅”融合發展精準指導、把脈支招,共同探討黔江恐龍化石的學術價值與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徐星:
黔江白堊紀恐龍化石,應該說是我們國家恐龍古生物學研究在近年來的一個重大發現,化石保存的數量多,非常精美,呈現了不同的特點。從初步觀察看,門類比較全,恐龍的主要門類都有代表,潛在的科研價值是非常巨大的。總體而言,我想黔江白堊紀恐龍化石,會成為我們國家恐龍古生物研究一個重要的方向。
文旅事業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的戰略支柱產業,怎樣做好文旅產業發展,是我們每個人需要思考的問題。對于古生物學者、恐龍研究者來說,我們對這個問題也有很多思考。怎樣讓恐龍化石資源發揮它的科普作用,尤其是推進文旅產業發展的作用?
恐龍化石作為一個重要的科學材料,我們必須要把它保護好,但是這不妨礙它成為文旅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資源。未來,對于科研工作者來講,需要找到新的方式,一方面積極推進科學研究的進展,另一方面要思考怎樣讓科研成果轉化到文旅產業的發展當中。
隨著文旅產業的升級換代,我們未來的文旅跟我們現在熟悉的文旅一定有不一樣的地方,比如說未來的文旅將會有更多的科學元素,文旅事業不是簡單地去娛樂,它里面還蘊含著其他的元素,包括“恐龍+”,怎樣把恐龍的因素加進去,這都是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并且是需要積極推進的事業。
國家林草局自然保護地司原二級巡視員、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袁小虹:
白堊紀恐龍化石,很特殊也很有價值,是有生命力的。
白堊紀恐龍化石在北方很多,那么,黔江的白堊紀恐龍化石與北方有什么關系,這些都是要通過科學研究來搞清楚的。如果是要申報世界級的遺產,首先你必須得研究透徹,必須有充分的佐證、充分的證據。
要推廣旅游,首先你得有一個平臺,要用科學研究成果去推廣旅游,以科學的基礎去做旅游,帶著問號,從探索的角度,做我們旅游開發的切入點,告訴大家我們正在進一步研究深挖化石的價值。同時,要聯合周邊地區,打造一條特色旅游路線。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理事會理事、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副主席張建平:
第一次來到黔江,也是第一次看到黔江白堊紀恐龍化石,令人印象深刻。我感覺這個地方,非常有潛力。比如它的位置,位于城區的邊緣,是適合開發利用的。
目前來說,黔江白堊紀恐龍化石的價值還不能完全認定,但潛力是非常大的。如果沒有很好的科學研究,那么我們在開發利用上的定位就不會太準確,會造成今后的難點。
如何讓黔江白堊紀恐龍化石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特征,我覺得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深入研究它,不能操之過急。今后的長遠目標,要考慮把化石研究好、保護好、建設好,建設世界地質公園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因此必須要用科學研究來證實它,定好位認準方向,再持續推進。
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原黨委書記、主任劉旗:
黔江恐龍化石,具有資源稀缺性、唯一性與科研價值不可替代性。
黔江恐龍化石群是西南地區唯一的白堊紀恐龍實體化石集群埋藏地,且埋藏層位完整,接近恐龍滅絕時期,填補了西南地區空白,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區位優勢明顯,可進入性超強,黔江恐龍化石群位于城市建成區內,距高鐵站僅幾分鐘車程,全球罕見,兼具科普展示便利性與城市文化地標潛力;具有后發優勢,高鐵時代的流量紅利,可快速接入全國旅游網絡,吸引周邊省市及國際游客。新材料、新技術迅猛發展為黔江恐龍發展后來居上奠定了基礎。
保護與開發策略方面。要堅持保護優先、科學規劃、市場化運作的原則,避免盲目投資。要避免與云陽、自貢的同質化競爭,突出白堊紀晚期與城市建成區特色。強化科研與保護,以“保護性開發”為核心;依托高鐵樞紐優勢,打造“快旅慢游”體系。若能實現資源活化與經濟效益的良性循環,這一資源可成為黔江經濟轉型的重要引擎。
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曉龍:
黔江白堊紀恐龍化石非常震撼,從它現有的發掘規模來看,無論是科研價值,還是文旅發展的潛力,都有很大的沖擊力。
恐龍化石資源,更重要的是科研、科普價值,它的研究價值會更明顯一點。這種資源無論是在重慶,還是在全國,應該說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資源,但如果想打出品牌,我認為更重要的是通過有效的方式,把資源轉化成大多數人、大眾游客能夠感受到的產品,能夠滿足游客功能上的需求,或者精神上的需求,這是在未來產品的策劃開發過程中需要注重的、非常明確的方向。
另外,如何讓恐龍化石資源,成為一種文化的牽引或者旅游項目的牽引,從而統籌更廣域的教育資源,促使牌打得更響亮,經濟價值更大,應該說是比較好的方向。黔江區作出了打造恐龍文創園區的目標和規劃設計,這種前置性安排和處理,能夠保證未來城市發展、產業發展和資源保護在一種協同的、理想的范圍內去發展。
恐龍園文化旅游集團產業發展事業部總經理、常州恐龍園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胥君:
恐龍是形象,跨越上億年的超級IP原型;恐龍是學問,古生物研究的科學載體;恐龍是藝術,激發人類想象的源泉;恐龍是符號,城市文化基因的獨特標識;恐龍是事業,文旅融合創新的無限可能。
25年前的常州,一座從未出土過恐龍化石的江南城市,讓冰冷的恐龍化石裂變成旅游度假區,走出了一條“資源創造型”文旅融合發展新路。
恐龍園的核心競爭力包括研發力、落地力、運盈力。單一的科普體驗,并不能滿足大眾對恐龍文化不斷迸發的好奇心,單一的商業模式,也不能支撐“恐龍”長得更大走得更遠。
在25年的實戰中,我們沉淀出獨有的理論體系,旅游區開發準則“24H 12M 80Y”,旅游產品組合滿足全年齡段(至少3—80歲)游客的體驗需求、游客全天24小時的體驗需求、全年12個月的互補型運營需求。主題公園“5+3”發展模式,“5”即主題環境、體驗、演繹、研學、消費,“3”即關愛、智慧、傳播設施。構建大模塊(600—1000畝,建設恐龍園、恐龍星球等)、中模塊(150—300畝,建設莊園、探索營等)、小模塊(50畝左右,建設俱樂部、體驗館、酒店等)。內容衍生方面,恐龍IP賦能城市形象,充分發揮文商旅產業融合的疊加效應,包括科普講座、品牌活動、產業學術交流等。
探秘白堊紀,尋龍黔江行。25年前,我們用“無中生有”讓常州長出恐龍脊梁,今天我們以“有中生新”為文旅產業注入進化基因,恐龍園集團愿攜手黔江,實現合作共贏。
(記者 羅躍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