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專家,對重慶黔江正陽恐龍化石保護與研究階段性成果進行了全面論證,經專家現場實地考察,結合成果匯報,發布了《重慶黔江正陽恐龍化石保護與研究成果論證意見書》(以下簡稱《意見書》)。
黔江白堊紀恐龍化石群“特”在哪?
——化石時代極具代表性、化石資源豐富、化石類群全、研究價值重大、具有很高的科普和文化旅游價值。
《意見書》指出,黔江白堊紀恐龍化石群是目前西南地區唯一的白堊紀恐龍化石集中埋藏地,也是西南地區目前已發現年代最晚的恐龍化石群,化石時代極具代表性。目前已發現2個主要化石富集層位(最大厚度達12m)、400余個化石發現點和5個化石富集區,化石分布范圍5.7平方千米,富集區面積達0.8平方千米,化石資源規模大;發現標本涵蓋蜥腳形類、鳥臀類、獸腳類恐龍化石,化石類群全;黔江白堊紀恐龍化石群代表了西南地區獨特的生物群面貌,有望命名多個新的恐龍屬種,填補西南地區白堊紀恐龍研究空白。同時,化石所在的正陽盆地兼具地層學、沉積學、埋藏學、古氣候學及地理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潛力,具有區域和國際對比意義,對探討白堊紀恐龍與環境協同演化具有重要價值。
綜合來看,黔江白堊紀恐龍化石分布于正陽新城,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結合周邊豐富的地質遺跡資源,達到世界級地質遺跡的標準,可形成“恐龍IP+生態文旅”引流品牌。
立足“科教研旅”融合發展,黔江怎么做?
——強化系統保護、深化科學研究、提升修復與數字化水平、創新科研合作模式、促進成果轉化。
《意見書》建議,要結合化石產地實際,進一步優化保護規劃,精準評估科研需求,及時開展保護性發掘;立足現有成果,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爭取取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系統推進黔江恐龍化石修復、復原工作,引入前沿技術、強化數字化賦能,不斷提升標本科研科普利用水平;充分利用保護研究成果,以黔江恐龍化石為核心,整合秀山魚化石、酉陽疊層石等資源,積極申報渝東南世界地質公園;進一步加強正陽恐龍化石的保護與研究,持續產出學術研究成果,提升綜合影響力,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發展。
(記者 蔡肖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