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酉陽縣五福鎮梭欏山的2000畝茶園里,縣政協委員張荷正帶著村民采摘茶葉。指尖翻飛間,嫩綠的茶芽簌簌落入竹簍,遠處新修的硬化路蜿蜒至茶山深處,茶廠車間里機器轟鳴,一派繁忙景象。誰能想到,這片生機勃勃的“金山銀山”,曾是雜草叢生土地荒蕪的窮山溝;這位曬得黝黑的“茶中鳳凰”,曾是城里捧著“鐵飯碗”的白領。從“鳳凰歸巢”到“頭雁領航”,張荷用八年光陰書寫了一名政協委員的初心答卷。近日,記者采訪了她。
歸鄉:
當“鳳凰”選擇反哺熱土
2016年3月,清明返鄉掃墓的張荷,被故鄉的模樣刺痛了心。通往梭欏山的土路早已被雜草覆蓋,村里青壯勞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在石屋里編竹筐,孩子們在泥路上追逐——這里是她魂牽夢繞的家鄉,卻也是被現代化浪潮遺忘的角落。
“我是從這里走出去的第一個大學生,不能看著鄉親們在窮窩里打轉。”回憶起那個決定命運的春天,張荷的眼神依然滾燙。時年38歲的她,已是城里一家企業的中層管理,有溫馨的小家和穩定的收入。但當她站在梭欏山的山梁上,望著漫山遍野的野生茶樹,一個念頭愈發清晰:讓茶香飄出大山,讓鄉親端穩“綠飯碗”。
同年端午節,張荷作了兩個“大膽決定”:一是辭去城里工作,變賣電梯房籌得80萬元;二是回到梭欏山,以每畝300元的價格流轉村民土地——這在當時的五個福村引發了不小的震動。“好好的城里日子不過,回來種茶葉?”“女娃娃能吃得了這份苦?”質疑聲此起彼伏,但張荷帶著一紙土地流轉合同,帶著6名村民組成的“開荒小隊”,一頭扎進了梭欏山的荒草中。
破局:
在廢墟上建起“茶業王國”
創業之路,遠比想象中艱難。
2017年夏,為解決采茶工人洗澡難的問題,張荷帶著工人在酉水河邊沐浴。她不小心滾下河中,被沖向下游6公里,抱住一棵歪脖子樹才幸免于難。當村民在下游找到滿臉泥濘的她時,她已神志不清。
2018年5月,一場罕見大風摧毀了剛建成的茶葉加工車間,價值20萬元的設備被砸得面目全非;同年7月,百年一遇的洪水漫過茶廠一樓,剛制好的春茶、炒茶鍋、揉捻機全泡了湯。之后,她咬著牙,帶著村民清理廢墟、重建廠房,硬是在災后三個月內恢復了生產。
那些年,張荷像個不知疲倦的陀螺:白天在茶園里教村民采摘、防治病蟲害,晚上在簡陋的辦公室里研究制茶工藝;為了掌握核心技術,她自掏腰包多次選派村民赴貴州、湖北茶廠學習。為了打通銷售渠道,她背著茶樣跑遍了周邊縣市的茶葉展會,在電商平臺從零開始學直播……
2019年,首批“五福綠親”綠茶上市,憑借高山云霧茶的獨特口感,一經推出便供不應求;2021年,“五福紅茶”斬獲國際茶葉博覽會銀獎,訂單首次漂洋過海到了東南亞。此時的梭欏山,已從200畝試驗田發展成2000畝生態茶園,曾經的荒山坡變成了“四季有茶采、全年有工做”的產業基地。
富民:
讓茶香飄進村民“錢袋子”
“張總不僅帶我們種茶,更教會我們‘端技術碗’。”制茶大師張萬勝如今已是公司技術骨干,年薪超過15萬元。這位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說起炒茶工藝頭頭是道:“殺青要掌握‘高溫快殺’,揉捻得看茶葉的柔軟度……”
在張荷的帶動下,梭欏山農業開發公司建立起“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村民不僅能拿土地流轉租金,還能在茶園務工拿“日結工資”,技術骨干更能參與年底分紅。65歲的謝桂文算起了細賬:“家里3畝地流轉出去每年900元,我在茶園采茶一天賺80元,老伴在茶廠看門每月還有2000元——比種地強太多咯!”
截至2024年,公司已帶動160余名村民就業,其中脫貧戶占比超40%,人均年增收超2.5萬元。曾經“守著青山受窮”的梭欏山,如今戶均存款超過10萬元,20多戶村民蓋起了“茶葉樓”,村里的小汽車多到停不下。
初心:
政協委員的“雙崗答卷”
2022年,張荷當選為縣政協委員。身份的轉變,讓她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政協委員不僅是榮譽,更是責任——要為產業發展發聲,為鄉親們謀更多福祉。”她將調研重點放在茶葉產業鏈延伸上:提出《關于打造五福鎮高山茶品牌的建議》,推動政府設立茶葉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牽頭成立鎮茶葉協會,制定《五福綠茶種植加工標準》,統一包裝標識和銷售價格;探索“茶旅融合”新路徑,在茶園里建起觀景臺、制茶體驗工坊,每年吸引游客超2萬人次,帶動村民開起12家農家樂。
“現在最大的心愿,是讓梭欏山的茶葉成為‘鄉村振興名片’。”站在新建成的智能化茶廠前,張荷指著遠處的規劃圖:那里將建設茶葉博物館、電商直播基地和有機肥加工廠。她算了一筆“綠色賬”:2000畝茶園每年可固碳約1200噸,林下套種的中藥材還能額外增收……
尾聲:
茶香里的鄉村振興夢
春日的梭欏山,新茶吐翠,蜂蝶飛舞。茶廠里,張荷正指導年輕茶工調試新引進的色選機;茶園間,幾個返鄉青年背著無人機在巡查病蟲害;村頭的公告欄里,貼著下個月“制茶技能培訓班”的招生海報。
從“開荒者”到“領航人”,張荷用八年時間證明:一片茶葉可以激活一方經濟,一個“歸雁”可以帶動一群人返鄉。正如她常說的:“政協委員的根,應該扎在泥土里。當看到鄉親們數著茶葉錢笑起來時,就知道所有的堅持都值得。”
山風掠過茶園,送來陣陣清香。這縷茶香,是脫貧攻堅的答卷,是鄉村振興的希望,更是一名政協委員用青春和汗水譜就的反哺之歌。
(記者 文梅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