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秀山巨豐堰
本報訊(記者 姚華順 文/圖)2024年,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巨豐堰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成為重慶首座世界級水利遺產,加強秀山巨豐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傳承意義重大。在第42個國際古跡遺址日之際,重慶市四中級人民法院、市水利局、秀山縣政府攜手并肩,以法治為筆,以文化為墨,共同為重慶首座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秀山巨豐堰掛牌,落地了“司法 + 行政 + 地方”協同保護體系。掛牌儀式當天,全國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以及縣、鄉鎮人大代表見證到場見證。
據介紹,秀山巨豐堰,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是集防洪、灌溉、排沙等功能于一身的樞紐工程,其布局合理、結構科學,是丘陵山區引水灌溉樞紐的典范。巨豐堰的“立體化”灌溉工程體系是適應丘陵山區灌溉需求的典型代表,也是秀山古代人民治水用水的智慧結晶。
巨豐堰的三拱橋,是目前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仍在使用的砌石渡槽,而其形成的“渠-渠-河”三層立交形成了高水高灌、低水低灌的特色灌溉模式。隨著人口聚集和社會發展,后又修建了永豐、黃角堰,進一步完善并延伸了其灌溉范圍,為平江河沿岸的廣袤沃土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灌溉范圍達1.2萬畝,實現了人水和諧發展。
巨豐堰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是中華法治文明的活態豐碑。古碑中“堰簿詳載田戶權責”的契約精神,“公議條規官民共守”的治理智慧,正是中華法系“禮法交融、德刑相濟”的生動寫照。巨豐堰的文脈年輪,鐫刻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水而生、隨堰而興”的演進密碼,更激蕩著“法護民生、約守鄉鄰”的法治和聲。這方古堰,當以司法之力守護其法治基因,以時代之光煥活其文化精魂。
三方遵循“保護研究、合理開發、弘揚傳承、法治保障”原則,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優勢與法院協同支持作用,全面深化協作,形成文化遺產保護合力。達成 “促進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基地建設、法治體檢、普法宣傳、交流互進”等七個方面的合作協議。協議約定,三方將共同致力于推動秀山巨豐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條例的地方立法進程,加強秀山巨豐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相關的水利、文化等領域行政執法工作,加強涉秀山巨豐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刑事、行政、民事案件審判工作,設立“秀山巨豐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司法保護基地”,“渝東南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秀山站”,促進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保護與文化傳承,每年對秀山巨豐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開展一次“法治體檢”,預判及化解潛在法律風險,在巨豐堰水文化博物館中專設法治文化專章,不斷充實展陳內容,共建普法矩陣,適時發布典型案例等。
一紙《秀山巨豐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協同保護合作協議》,如同一座橋梁,將立法保護、司法保護與行政保護有效鏈接,標志著全方位保護網絡正式搭建,為秀山巨豐堰的歲月靜好筑牢法治根基。
隨著紅綢緩緩揭開,“秀山巨豐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司法保護基地”“渝東南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秀山站” 兩塊牌匾閃耀亮相,象征著 “司法 + 行政 + 地方” 協同保護體系的落地。行政與司法聯動機制就此啟航,聯合巡查治理將成為常態;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的設立,讓古老的水利智慧化作啟迪未來的星光,借助數字技術的翅膀,巨豐堰的生態保護也將開啟智能化、預防性的全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