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積極推動城市管理向精細化、智能化、人性化邁進
讓市民在點滴中感受城市的溫度
近年來,黔江區創新推行“夫妻共管”公廁模式,確保公廁24小時開放,并配套建設便利店,探索“以廁養廁”的可持續運營模式。同時,加速彌補環衛設施短板,優化垃圾收運體系,提升城市保潔水平,旨在讓市民如廁更便捷、城市環境更整潔。
“夫妻檔”管公廁,24小時服務不間斷
“以前晚上公廁關門,散步時想上廁所只能到處找,現在有了‘夫妻檔’管理,24小時都能用,方便多了!”城西街道市民王女士對新建的“夫妻共管”公廁贊不絕口。
該新模式的核心在于,由一對保潔員夫婦共同負責一座公廁的日常管理,確保全天候開放。丈夫負責夜間值守和設施維護,妻子則負責白天的清潔和服務,兩人輪班協作,既保障了公廁的持續運營,又提升了管理效率。

城北公廁
城北“夫妻檔”公廁管理員陳自力對此深有體會,他表示,誰都無法保證不生病,偶爾換崗尚可,但頻繁換崗既給他人帶來不便,自己也感到不好意思。然而,“夫妻檔”管理公廁則不同,時間上能“無縫對接”,工作生活兩不誤。
同時,黔江區還在部分公廁旁配套建設了小型便利店,售賣紙巾、飲料等日常用品,既便利市民,又能通過經營收入補貼公廁運維成本,探索“以廁養廁”的可持續模式。陳自力在城北公廁旁,還擺放了一張乒乓球桌,既可帶小隊員訓練,自己也能隨時健身。
“以前公廁管理主要依賴財政補貼,現在通過‘便利店+公廁’模式,既能減輕政府負擔,又能提升服務質量。”黔江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模式已在多個試點公廁運行,未來將逐步推廣。截至目前,黔江區在老城、新城共建成5座“夫妻檔”公廁,并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推動環衛管理更加規范高效。
補齊設施短板,環衛管理邁向智能化
除了創新公廁管理模式,黔江區還大力完善環衛基礎設施,提升城市環境品質。2024年,該區在新城區高標準配套垃圾收運設施,建成城北公廁、5座勞動者港灣,并安裝4套化糞池在線監測系統,實現環衛設施智能化管理。
在城北垃圾中轉站,記者看到,新型壓縮式垃圾車正在作業,整個轉運過程密閉無臭,有效減輕了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以前垃圾轉運站氣味大,現在設備升級了,干凈多了!”附近居民劉先生說。
此外,黔江區還推進“公廁+勞動者港灣”一體化建設,為環衛工人、外賣騎手等戶外勞動者提供飲水、休息、充電等便民服務。“有了勞動者港灣,我們工作間隙能喝口水、歇歇腳,特別暖心。”環衛工人張阿姨說。
三方評價促提升,深度保潔讓城市更潔凈
為確保環衛服務質量,黔江區創新引入“政府+企業+第三方”評價機制,聘請專業公司對市政管護、垃圾清運等工作進行考核,推動市場化作業更加規范高效。
“我們每月都會對環衛公司的作業情況進行評分,考核結果直接影響企業收益,從而倒逼服務質量提升。”第三方評估機構負責人介紹,該機制實施以來,環衛作業的精細化程度顯著提升。
同時,黔江區深入推進“深度保潔”模式,城區主次干道每天保潔時間超過17小時,機械化清掃率達85%以上。2024年以來,全區累計投入保潔人員16.98萬人次、環衛車輛3.43萬車次,用水量達26.6萬噸,道路潔凈度提升至75.01%。
“現在街上幾乎看不到垃圾,環衛工人隨時在清理,走在路上心情都舒暢了。”市民陳先生感慨道。
公廁雖小,卻是城市文明的窗口;環衛管理雖看似瑣碎,卻直接影響市民的生活品質。黔江區通過“夫妻共管”公廁、“以廁養廁”、智能化監測等創新舉措,不僅解決了如廁難題,還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的環衛管理新路徑。
未來,黔江將繼續優化環衛設施布局,推動城市管理向精細化、智能化、人性化邁進,讓市民在點滴細節中感受到城市的溫度與品質。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