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機正在田間地頭裝載油菜籽
連日來,多臺經過特殊改裝的農機化身“鋼鐵農人”,在黔江區鄰鄂鎮進行收割作業。一支支專業服務隊如“田管家”般精準調度,讓豐收的喜悅在山間梯田加速流淌。據負責油菜收割的服務隊負責人介紹,目前黔江區9萬畝高山油菜收割已全面進入掃尾階段,正抓緊騰田為高山地區水稻栽植作好準備。
“鐵牛”上山
破解丘陵收割難題
黔江地處武陵山腹地,“九山半水半分田”曾是制約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天然屏障。農機手張勇對此深有體會:“往年這陡坡地,收割機根本上不來。全家老小齊上陣,一畝地揮汗如雨割兩天,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他拍了拍身旁經過改良、加裝了防傾裝置和履帶的小型收割機,“現在這家伙比老黃牛還‘聽話’,坡再陡也能穩穩開上去,一天輕輕松松收30畝!”
張勇的“鐵牛”正是當地針對山地特點量身定制的農機。通過降低重心、強化爬坡能力、加裝防側翻裝置等技術改造,原本只能在平原馳騁的收割機成功“登頂”。同時,當地大力推行宜機化改造,將零碎坡地整理為緩坡梯田,修建機耕道,讓“鐵牛”真正暢通無阻。
今年,在高山油菜收割高峰期,黔江區調配100多臺適宜山地作業的農機,機收率突破85%,曾經“望機興嘆”的陡坡地,如今盡享現代農機帶來的“效率革命”。
“田管家”服務
1000余戶家庭直接受益
在馮家街道、黑溪鎮、中塘鎮等油菜種植重點鄉鎮,收割機正在廣泛作業。收割時,服務隊會像“田管家”一樣,根據每塊地的壟寬調整農機割幅,能大幅降低收割損耗……這種精細化服務,得益于黔江區構建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10余家專業服務組織,協調100余臺農機進行統一調度。
“總體算下來,采用農機收割每畝能為農戶節約400元左右的生產成本。”當地村民告訴記者,采用農機收割省時省力,和農服中心統一對接需求、調配農機、組織運輸,農戶只需支付服務費,即可坐等顆粒歸倉。
這筆經濟賬背后,是專業服務帶來的集約優勢。區供銷合作社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這套服務體系讓1000余戶缺乏勞力設備的家庭直接受益。
降損增效
顆粒歸倉有保障
機收不僅要快,更要求“細”。在鄰鄂鎮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基地,區農技中心相關工作人員正俯身測量機收后的損失情況:“人工收割看似細致,損失率常達8%以上。我們經過反復調試,現在機收綜合損失率能穩穩控制在3.8%左右。”他指著割臺上精密的撥禾輪和可調節脫粒清選裝置解釋,就是這些細微處的“斤斤計較”,換來的是萬畝良田的巨大節糧成效。
夕陽西下,滿載油菜籽的貨車正一輛輛駛離層層疊疊的梯田,當9萬畝高山油菜在機械轟鳴中高效歸倉,黔江的實踐有力證明:在崎嶇的土地上,以專業服務為紐帶,現代農業的種子也能深深扎根,科技之翼終將承載著豐收的希望飛越重巒疊嶂。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