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初,一陣歡快的鼓聲在黔江區城西街道辦事處門前響起。手捧錦旗的洞塘社區居民代表臉上洋溢著由衷的喜悅。錦旗上“為民辦事關懷備至 為民排憂情深似海”的金色大字,道出了171戶751名群眾的心聲。
30年來,柏橋至水庫段的居民飽受“看得見塘,喝不著水”的困擾,如今終于告別了“靠天喝水”的歷史。這場歷時兩年的飲水工程攻堅戰,不僅鋪設了2萬余米各類管道、新建了泵房,更通過“一事一議”凝聚民心,讓自來水流進了家家戶戶。
“望塘興嘆”30年???
一汪渾水難解民生之渴
洞塘社區柏橋至洞塘水庫段的居民,大多是上世紀90年代因水庫建設搬遷的移民。雖然守著水庫,卻長期面臨“水在身邊,喝不上水”的尷尬。
“水庫建成后的一段時間里,雨季喝渾水,旱季缺水喝,街道送水都要節約著用。”洞塘社區居民龍繼安回憶道。他的兒子龍宇補充:“最難受的是夏天,2022年大旱時,街道送水車只要稍一遲到,洗澡都成問題。”

自2000年起,城西街道持續投入大量資金解決該區域飲水問題,先后采取新建蓄水池、建設洞塘水廠、擴建升級水廠等多種方式,但由于缺乏管護資金及專業人員、設備,系統運行一直不太理想,水源及水質得不到保障。居民自行解決,有的私接山水、有的依賴洞塘水廠的簡易供水,但水源無保障、水質不穩定,水管老化導致的滲漏、爆管更是屢見不鮮。
2023年調查顯示,該區域超過60%的居民對飲水狀況不滿意,部分家庭甚至因水質問題長期購買桶裝水,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居民們渴望喝上安全、穩定的自來水。
“水庫就在眼前,群眾卻喝不上放心水,這是我們工作的失職。”城西街道分管領導在動員會上的這句話,拉開了飲水攻堅戰的序幕。
“破局之戰”???
黨政合力打通供水“最后一公里”
2023年,城西街道將洞塘庫區飲水工程列為年度“頭號民生工程”,聯合區水利局、自來水公司、供電公司成立專班,誓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科學規劃,破解資金與地形難題。借助黔江區“水系連通”項目,街道爭取到專項資金,鋪設PE160主管道5330米、PE110管道2600米和PE25管道13000米,并在地勢較高的毛壩修建泵房,安裝增壓設備。在區供電公司的支持下免費架設專線,確保電力供應。
“一事一議”聚民心,群眾參與共謀共建。“政府出大頭,你們出小頭,這錢花得值!”在2023年底的群眾會上,時任城西街道社區建設服務中心負責人李江波耐心地與居民溝通。當天,居民全票通過,4戶高海拔家庭還額外獲得街道資助的增壓泵。

過渡期管護,社區充當“臨時物業”保障供水。移交自來水公司前,居委干部包片管理,電工師傅24小時待命搶修。2024年汛期,主水管因山體滑坡破裂,維修隊僅用2小時恢復供水,贏得居民點贊。
“清泉入戶”后的新生活???
從“喝水難”到“喝好水”
2024年底,自來水公司正式接管供水系統,洞塘庫區居民再也不用為水質發愁。龍宇家里更換了新的熱水器,終于能隨時洗上熱水澡。“現在水壓穩、水質清,連泡茶都更香了!”他笑著說,“交水費也方便,和城里一樣,微信上點一點就好了。”

變化遠不止于此:居民健康狀況明顯改善,因水質問題引發的腹瀉等病例顯著減少;家庭經濟負擔減輕,許多家庭不再需要購買桶裝水;更有部分居民計劃利用穩定水源發展庭院經濟,為城郊的洞塘社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2025年初,居民們自發組織鑼鼓隊,用送錦旗這種最樸實的方式表達謝意。城西街道相關負責人接過錦旗時感慨:“只要真心為民,再難的工程也能辦成!”
從“望塘興嘆”到“清泉入戶”,洞塘庫區的飲水之變,是黔江區“城鄉供水一體化”的縮影,更是基層干部踐行“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生動注腳。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