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瑞、楊玉英一家人(資料圖片)
在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龍池與涌洞兩鎮交界處,凸起一座名為婆婆山的峰巒。這里山高密林,常年綠樹成蔭,飛鳥鳴唱,婆婆山自古以來,有很多故事流傳。更為傳奇的是,當今坐落于婆婆山下的龍池鎮洞坪村茶園組92歲土家族老人李家瑞、楊玉英家庭,養育8個子女,有7個是中共黨員,分別在行政機關、醫療、教育、農業等領域發光發熱,榮膺2025年重慶市“最美家庭”稱號。這對樸實的土家農民夫妻,將“耕讀傳家、自強不息”刻進血脈的家訓,在兒女教育成長和發展中得以詮釋,感人的故事為人傳頌。
家訓立本???
躬身踐行耕讀傳承
初夏清晨的婆婆山下,百鳥齊鳴,稀薄的山嵐中浮現各式人群的畫面。李家瑞老人仍保持著幾十年如一日的習慣,以土地為他一生的“課堂”,一邊行走,一邊查看著莊稼的長勢。
持家訓,守初衷,寒門教誨墨香濃。家風是浸潤心靈的無聲春雨,家訓立本,躬身踐行的耕讀傳承。李家瑞家庭以“正善、勤儉、忠誠、和謙”八字為魂,將“耕讀傳家、自強不息”的家訓化作躬身實踐。
“我們家把家訓作為立家之本,孩子從能聽懂大人說話起,我們就把家訓字字句句的內涵灌輸到每一個人的心靈中去,讓他們在言行上逐步實踐。我們還堅信讀書、學知識是將來建設國家的需要,也是我們農村孩子改變命運最關鍵的路子。因此,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里,我們以‘賣瓦片子也要供兒女讀書’的堅定信念,用雙手耕耘希望。”李家瑞老人欣然地對記者說。
“上個世紀70年代,家庭缺衣少食是農村常有的事。我們家由于姊妹多,大多都上學讀書,我作為家中的長子,不但在學校苦讀,回家還得幫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農家活。記得上高中時的星期天,我很早就起了床,一個人爬上婆婆山去挖草藥,曬干后賣了補貼在學校的生活費。這樣持續了幾年,不僅讓我自食其力,也鍛煉了我生活的意志。”李傳銀滿是信心地說。
據介紹,李家瑞老人8個子女,不同時間不同程度,都是白天參加田間勞動,夜晚在煤油燈下挑燈的苦讀,將勞動與學習的雙重磨礪轉化為成長的動力。長子李傳銀高中時挖草藥補貼生活費,三女兒李玉梅徒步趕考終成西南大學副教授,次子李傳林手抄資料、草席為床終任西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這種“耕讀并重”的家風不僅改變了個人命運,更在代際傳遞中形成了堅韌不拔的精神基因。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李家瑞的8個子女,全部通過讀書升學改變命運,受到高等教育,其中有廳級干部2人、處級干部1人、科級干部1人,副教授及博士2人,高級專業技術人才2人,展現出良好的家風對個人成長的強大塑造力。
善德潤家???
相互扶持崇德向善
崇德向善是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生命滋養。“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句話在李家瑞家庭得到生動詮釋。李家瑞夫婦以“正直、寬容、善行、慷慨”為處世準則,用點滴善舉構建崇德向善的家風。即使家中捉襟見肘,楊玉英仍會借糧招待來客,用真誠與善意傳遞溫度。這種“寧虧己不虧人”的品格,不僅為子女樹立了道德標桿,更在鄰里間贏得了廣泛贊譽。
良好的家風和父母的榜樣作用,讓兄弟姊妹之間相互扶持、互相幫帶,成為家庭準則。
“我是家中的老二,為了替父母分擔家庭負擔,我在龍池、縣勞動局工作之余,經常主動承擔起家中的大小事務,購置化肥、飼料,幫助家里發展種養殖產業,助力家庭增收。如此一來,下面幾個弟弟妹妹讀書,在經費上就有了保障。”李家二女兒李水仙風趣地說。
同時,長女李菊花和次女李水仙當時還全力資助姊妹求學,以長遠眼光為家庭培養人才,用溫暖與擔當成為家庭發展的堅實支柱,以實際行動詮釋對家人的深厚關愛與無私奉獻。
李家四女兒李紅梅大學畢業后,一邊工作又想考研深造。為了讓她騰出更多的時間復習應考,兩位姐姐主動承擔起照顧她生活起居的責任。從買菜做飯到學習休息,姐姐們都無微不至,用父母般的愛護,以姐妹的情懷支持妹妹實現自己的理想。李紅梅成功考研,后來發展成為高級農藝師。她懇切地說:“是姐姐們的精心照顧和哥哥們的鼓勵幫助,才讓我有了今天的成就。”
歷史上,梁啟超家族以“愛國、務實”家訓,培育出“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一時成為教子佳話。李家瑞家庭則以平民之姿,通過日常善舉為子女積累精神財富。以長遠眼光為家庭、為國家培養人才,用溫暖與擔當成為家庭發展的堅實支柱,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對家人的深厚關愛與無私奉獻。如今,李家瑞家庭已培養出5名名校碩士、2名博士孫輩。家族人才輩出的背后,正是崇德向善家風的持久滋養。這種家風不僅塑造了個人品格,更成為維系家族發展的精神紐帶。
愛黨愛民???
反哺桑梓時代擔當
家里三女兒李玉梅,在西南大學任副教授。她說:“父母教會我們,黨員家庭的‘紅’不在獎狀上,而在心坎里,在行動上。”這正是李家瑞家庭每個子女熱愛黨,熱愛人民的真實寫照。
李家瑞老人說:“我們的孩子能有今天,能成為黨和國家有用的人,離不開黨對他們的教育培養。在我們好家風好家訓的影響下,我們的教育目的是必須熱愛我們的黨,熱愛我們的祖國,幫助他人,鞠躬盡瘁。”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李家兄弟姊妹8人,從讀書到進入社會都十分優秀,工作上爭取上進,政治上要求進步,先后有7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工作生活中,他們個個都是助人的積極分子,在工作中擔當時代使命,在生活中成為反哺桑梓的帶頭人。
他們始終秉持“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感恩之心,將個人成長與家國發展緊密相連,始終心懷感恩,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反哺家鄉父老。
長子李傳銀在重慶市紀委工作期間,以父親手書“公先明、廉生威”為從政準則;長女李菊花退休后堅持為鄉鄰義診,救死扶傷不計其數;二兒子李傳林退休后,組織社會力量捐資助學,累計捐資200余萬元,資助特殊困難大學生300人次;三兒子李傳宏從領導崗位退居二線后,組織派駐洞坪村駐村期間,積極協助村里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特色產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捐建村級圖書館并捐贈5000余冊圖書;四女兒李紅梅發揮高級農藝師專長,帶動村集體增收;小女兒李小紅,現任西南大學統戰部副部長,作為從家鄉農村走出去的優秀人才,在工作期間,她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組織策劃大學生“三下鄉”等系列活動,以實際行動助力家鄉鄉村振興事業發展……
如今,洞坪村實現華麗蛻變,成為重慶市首批巴渝和美鄉村五星級示范村,建成衛生室,推行農村垃圾分類,完善交通、文體設施;在產業發展上,探索“生態+N”模式,打造六個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庭院經濟與電商;精神文明領域,成立紅白理事會,普法小分隊,互幫互助蔚然成風,關愛“三留守”人員,文體活動豐富多彩。
洞坪村委會有關負責人說:“村里的這些變化,離不開黨的鄉村振興利好政策落地,離不開當地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奮斗,也離不開李家瑞家庭眾多子女孫輩的多方助力和榜樣示范。他們聽黨話、跟黨走,服務于人民。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他們以優良家風為魂,以民族團結為筆,以愛黨愛民的博大胸懷,共同書寫了新時代家庭文明建設的壯麗篇章。他們的良好家風、家庭教育和子女愛黨愛民情懷,成為我們村里許多家庭學習的好榜樣。”
(記者 姚華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