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分類從小娃娃抓起
去年7月,黔江區中塘鎮勝利村的垃圾分類主題村迎來一批特殊游客——湖北省咸豐縣環保考察團。這個以村居原始風貌為主體,將黔江民族特色充分融入垃圾分類宣傳,以西蘭卡普為主要元素,利用垃圾分類主題長廊、廢舊輪胎打造花壇的主題村,成為兩地“渝鄂同行”垃圾分類協作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作為重慶市垃圾分類先行區縣,黔江區以“九進三覆蓋”為抓手,創新構建“八個一”標志性成果,實現城鎮、行政村垃圾分類覆蓋率10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3%以上,多項指標領跑渝東南。
“九進三覆蓋”織密全民參與網絡
“同學們,玉米棒屬于什么垃圾?”2025年3月,黔江區人民小學的“垃圾分類開學第一課”上,環保教師用互動游戲講解廚余垃圾處理。這樣的場景已成為黔江區87所中小學的常態。自2021年啟動垃圾分類“九進”(進機關、進社區、進醫院、進商圈等)和校園“三進”(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以來,黔江區累計開展宣教活動20000余場,覆蓋群眾超30萬人次。
在城東街道官壩社區,朱元芳是家喻戶曉的“分類達人”。她帶領的“垃圾分類督導隊”每天早晚在投放點值守,用方言編的順口溜——“賣了能買豬的進藍桶,豬吃了會死的進紅桶,豬能吃的進綠桶,豬不吃的進黑桶”傳遍大街小巷。該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紅黑榜+積分兌換”機制,居民參與率從不足40%提升至98%。
“八個一”工程打造山區特色樣板
走進黔江區垃圾分類宣教體驗館,虛擬分類游戲、變廢為寶等展項讓人耳目一新。這座2024年6月建成、占地200平方米的展館,已接待參觀者2萬余人次。體驗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黔江區垃圾分類宣教體驗館是集知識性、互動性、趣味性和體驗性于一體的宣傳教育基地,展廳從生態文明建設、綠色低碳環保、垃圾分類科普等方面精心布局,通過知識科普、工作紀實、手工制作展示、垃圾分類虛擬游戲互動體驗等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廣大居民進一步了解垃圾分類知識,增強垃圾分類和低碳環保理念,調動居民參與垃圾分類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全區垃圾分類工作提質增效。
“兩網融合”破解山區收運難題
“以前賣廢品要跑20里路,現在每個社區、每個行政村就有再生資源回收點,實在太方便了!”2025年4月,馮家街道寨子社區一殘障居民,用積攢的紙板在社區的“再生資源回收點”換了45元。黔江區因地制宜建設的41個融合亭和314個回收點。
在海拔1200米的五里鎮,收運車司機周建平每周三次沿“山字形”路線清運。“我們每個行政村(社區)的自然組都設置了垃圾分類配套設施,黑桶里的其他垃圾直接運往鎮上的垃圾中轉站,藍桶中的可回收物運往各回收點進行回收,紅桶中的有害垃圾統一暫存在村委會的有害垃圾桶中,到達一定量后通知專門的部門來回收處置。”該鎮環保相關負責人說。
跨省協作同樣亮點紛呈。黔江區與咸豐縣創新建立垃圾分類“渝鄂同行”模式,以黨建為牽引,建立結對共建工作機制,中塘鎮勝利村、咸豐縣唐崖鎮、大路壩鄉等村社,通過支部主題黨日活動、黨員志愿服務共建等方式,常態化開展“黨建+”村(社區)宣傳、“黨建”+校園培育等活動。建立與毗鄰區域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共享互用、垃圾協同治理機制,實現互利共贏,黔江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廚余垃圾處理廠日均協同處置湖北省咸豐縣、來鳳縣等其他垃圾100余噸、廚余垃圾20余噸。
從校園課堂到武陵山村,從智慧平臺到省際聯動,黔江區用三年時間交出了一份“全域覆蓋、山區特色、群眾滿意”的垃圾分類答卷。區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深化垃圾分類全鏈條攻堅,進一步健全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全鏈條體系,全面推動生活垃圾分類提質增效轉型。在這片喀斯特地貌與土家吊腳樓交織的土地上,綠色正成為最鮮明的底色。
(記者 譚登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