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鳳仙在塘里打撈魚

將培育出的魚苗放入魚塘
閱讀提要:
“打撈的這些大魚,是城里的3家餐館訂的,要趕在上午10點鐘前送去。”黃鳳仙說。7月12日一早,位于黔江區白土鄉金塘村“豐魚水產”魚苗繁殖基地,基地的主人黃鳳仙和丈夫何啟財給小魚添加完食料后,拿著網兜在塘里打撈商品魚。
從小生活在白土鄉大山里的黃鳳仙,出生時父母就以“鳳”給她取名,愿她今后成為一只飛出大山的鳳凰。如今,她在家鄉通過發展水產孵化養殖,成為帶領鄉親們“飛”往致富路上的一只金鳳凰。2021年,黃鳳仙當選為黔江區人大代表、重慶市第六屆勞動模范。
返鄉創業第一次遭失敗
“創業路上沒有一帆風順,在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勇敢地在大風大浪中堅持走下去,就是人生的贏家。”這是黃鳳仙創業多年總結出的成功經驗。
據了解,黃鳳仙上完初中,因家里實在沒錢送只好回家務農。2003年,她與同村青年何啟財喜結連理,先后生育了兩個孩子。為了維持家中生計,夫妻倆于2006年來到重慶主城打工。
打工期間,黃鳳仙去菜市場買菜時看到,以前經常在老家的稻田、小河溝里抓的泥鰍、黃鱔、鯽魚、蝦子,還可以通過人工養殖,并且賣的價格還很高。
當黃鳳仙打聽到泥鰍、鯽魚、黃鱔、小龍蝦,很多是在稻田里喂養的,趁廠里放假時,她便到附近的稻魚養殖基地去觀摩,了解情況。
黃鳳仙心里盤算著,等打工掙到錢后,回去把自家撂荒的水田也用來養泥鰍、黃鱔、鯽魚、小龍蝦賺錢。
隨著父母年邁、兩個孩子漸漸長大,為了回家更好地照顧父母和陪伴孩子。2015年夫妻倆回到金塘村,將自家撂荒的幾畝稻田開挖出來,灌溉山泉水,種上水稻,購買一批黃鱔、草魚、小龍蝦等幼苗放入稻田,開始嘗試稻魚、稻蝦立體養殖。
由于缺乏養殖經驗和防護措施,幾個月后的一場暴雨,山洪夾著泥石將稻田夷為平地,稻田里喂養的價值3萬多元的小龍蝦、黃鱔、草魚全不見蹤影。
第一次創業就以失敗告終,黃鳳仙非常痛心,說:“那畢竟是我們打工多年的積蓄,就這樣化為泡影。”
學繁殖魚苗技術獲成功
不服輸的黃鳳仙沒有別的選擇,她決定在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因為建魚塘也投資了不少,若再去投資其他產業,又要重新去探索,成功與否還是一個問號。”黃鳳仙說。
在親戚朋友的支持下,黃鳳仙請人將稻田的泥石清除后,重新灌滿水,然后在稻田周圍開好排水溝,又在田埂上增加了塑料網。為了提高養殖技術水平,黃鳳仙還報名參加了黔江區農業農村委組織的稻漁綜合種養培訓,認真學習了水產養殖知識、技能,隨后又專程到重慶永川一家稻漁綜合種養基地拜師學藝。
學成歸來,黃鳳仙為了降低養殖風險,只試養了1畝稻田的小龍蝦,當年收入1萬多元。
2017年,黃鳳仙將稻魚套養面積擴大到5畝,魚類品種也更多樣化,投放了小龍蝦、泥鰍、黃鱔、鯽魚、鯉魚等幼苗,獲得稻谷和魚蝦的雙豐收,畝產值由傳統稻田的不足千元增加至五千多元。2018年,黃鳳仙又流轉附近村民的稻田,將稻魚套養面積擴大到15畝。
“以前在家務農只勉強糊個嘴,搞稻魚立體種養后,每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這在以前我是想都不敢想。”黃鳳仙告訴記者。春夏之交,把魚苗、蝦苗放進稻田,田里種稻,水體養魚,等稻谷成熟,魚兒就肥了,通過這一生態種養模式,實現了家庭增產增收。
從稻魚種養到魚苗繁殖
幾年打拼下來,黃鳳仙積累了水產養殖經驗,為了節約買魚苗的成本,她決定嘗試自繁自育,可節省每年購買魚苗的一大筆錢,還可以將培育出的魚苗,分發一部分給鄉親們一起擴大養殖規模。
當時,金塘村正大力發展立體農業,推廣“稻田立體種植”和“生態水產養殖”模式,利用全村的“七溝八溪”的生態溪流資源優勢,建成了蘭河流域、金塘河流域、趙家河流域3個生態水產養殖區,面積400余畝。
生態水產養殖區建成后,黔江區農業農村委和重慶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的專家,經常到村里指導養殖技術。黃鳳仙借機向專家們學習魚苗繁育和養殖技術。
經專家的現場指導,黃鳳仙再次到永川的一家魚苗繁育基地,用一個月時間專門學習泥鰍的繁殖技術。回家后,她引進種鰍進行培育,通過反復試驗終于孵化成功,繁育的泥鰍數量足、品質好。
隨著繁育技術的成熟,黃鳳仙繁育的魚苗種類也在不斷增多,從普通草魚、青魚、鰱魚、鳙魚、泥鰍、魚苗擴大到興國紅鯉、丁桂魚苗等10多個魚苗品種的培育。興國紅鯉魚苗的價格是普通魚苗的好幾倍。品類豐富可以吸引更多客戶,同時名貴魚苗價格較高,也能增加收入。黃鳳仙還摸索出氧氣包運輸魚苗方法,讓魚苗在運輸中保持活力,發貨成活率達到80%~90%。
如今,黃鳳仙每年繁殖各種魚苗350萬尾,銷售到湖北、湖南、貴州等地區,以及黔江周邊酉陽、彭水和區內的養魚戶,收入達15萬元。每年出售商品魚2500余公斤,收入5萬余元。
帶動鄉親發展水產養殖
2019年,黃鳳仙被黔江區農業農村委聘為水產養殖技術指導員,經常到區內多個鄉鎮的水產養殖戶,免費進行養殖技術培訓。
“在表嬸娘黃鳳仙的帶動下,我從2020年開始養魚,遇到問題向她請教,很多時候還是她親自上門指導。”金塘村村民趙昌盛說。
在黃鳳仙的示范帶動下,村里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家建起魚塘養魚。在養殖戶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黃鳳仙先把魚苗分發給他們喂養,等塘里的魚上市銷售后再給魚苗錢。
為了拓寬自家魚苗和養魚戶的銷售渠道,黃鳳仙積極參加黔江區“村村有直播、一村一網紅”電商培訓班,注冊了“豐魚水產”抖音賬號,嘗試著把自家魚苗培育過程,以及養殖戶從魚塘打撈商品魚的場景,拍成短視頻發布到平臺上,由于視頻內容生動活潑、真實,得到客戶的認可。
“生意好的時候,我一天要接30多個訂單,一年線上的銷售育苗有10余萬元,銷售量是傳統銷售無法想象的。”黃鳳仙說。
近幾年來,黃鳳仙用自己所學的電商知識,對周邊300多戶養殖戶進行魚苗培育及電商銷售技術培訓,引導大家一起步入電商“快車道”。同時她還把周邊村民家養的活魚、炕的臘肉、產的蜂蜜等農產品放到電商平臺進行銷售。
“我作為一名人大代表和勞模,理應為村里產業發展履職盡責,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拓寬群眾的增收路子,使更多的農產品插上電商‘翅膀’飛出大山,銷往全國各地,助力鄉村產業全面振興。”黃鳳仙說。
(記者 李詩素 文/圖)

